探求历史发展的阶段主线

2009-08-27 07:06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史实袁世凯主线

顾 江

【案例背景】

在高三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如何实现基础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学习能力,是一直困扰高考历史教学实践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于关注基本史实,另一种是过于拔高理论教学。我想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应在复习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学生探求各阶段各历史事件发展的焦点,理出一条贯穿各事件的主线,并以此主线、焦点继续拓展,展开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到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本人曾经开过一节公开课,课题为《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就此模式进行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教学过程】

一、理清基本史实

1.请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史实。

2.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列出袁世凯、孙中山等两派人物的各种活动,即对史实进行基本分类,然后整理学生的板书情况。

袁世凯等人的活动:

孙中山等人的活动:

袁世凯等人的活动:

孙中山等人的活动:

3.教师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例如:“二次革命”的性质、发动及其失败原因。

二、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即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本节课把基本史实分列为两类,你分类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

学生解答,老师归纳:分为袁方和孙方两派,他们分别代表封建主义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从而揭示他们的阶级本质。

2.仔细研究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再把基本史实细分为相对的四类史实:袁专制活动与孙反专制活动,袁复辟活动与孙领导人民反复辟活动。经过这样的分析与铺垫,下一个问题就会呼之欲出了。

3.引导学生探求此阶段历史发展的阶段主线。

设计三个小问题:

(1)袁孙双方围绕什么而展开斗争?

即围绕政体的形式而斗争,政体演变的轨迹是: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总统制——君主立宪制(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2)双方矛盾斗争的焦点、实质是什么?

双方斗争的焦点、实质是: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

(3)此斗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即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通过这三个小问题的探讨,层层递进,力图抓住此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即以袁为首的北洋军阀和以孙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围绕着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所展开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当时参加的各派人物所作所为都是紧紧围绕这条主线。这样各类史实就像一颗颗珍珠,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就是这条主线。通过揭示这条主线,就可以深化学生对此阶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4.从以上史实来看革命派斗争方式的演变及决定其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斗争方式的演变:运用法律手段(颁布《临时约法》)——议会斗争(政党政治,改组国民党等)——武装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决定其演变的原因:袁的反动面目逐渐暴露,导致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双方运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阶级矛盾。直接触发事件:“宋教仁案”。

5.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本节课几个重要人物有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等。选取“袁世凯”作为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一般评价方法。

请学生概述袁世凯的一生。

(1)告密者:出卖维新派。(2)刽子手:镇压义和团运动。(3)篡权者: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4)卖国者:签订《二十一条》。(5)复辟者:复辟帝制,并镇压护国运动。

6.引导学生去仔细研究板书中的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活动,探求“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学生们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出几条原因:

(1)根本原因: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全国人民反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重要原因:孙中山的倡导,革命派的进攻,形成全国大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

(3)国际原因:帝国主义的放弃。

(4)内部原因:袁世凯内部的分裂,众叛亲离(段祺瑞等的反对)

7.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分析“袁世凯复辟及其失败说明的道理”。

学生讨论并总结一些认识:

(1)辛亥革命不彻底,封建军阀、封建思想、封建自然经济等复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2)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并且威力强大。

(3)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这是随之而来的国民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8.如何看待“护国运动的结果”?

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成功了,有的说失败了,而且他们还列出各自的理由。

一派说:护国运动组织的护国军,打败了北洋军,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所以说“成功”;另一派说:护国运动的直接革命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虽然袁失败了,但取而代之的依然是军阀的独裁专制政权,并未实现民主共和制,对外也未取得反帝的胜利,即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根本未完成,所以说“失败”。

更有部分学生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新生事物的成长是曲折发展,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要全面地评价“护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并反问:“世界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难道不具有曲折性吗?”

这部分学生的反问正好把讨论推进到世界史范畴了,也把历史和政治知识联系起来了。

三、拓展延伸到世界史,联系“世界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

1.最能体现曲折发展的革命例子是:早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引导学生回顾史实,并总结中外资产阶级革命“曲折性”的共同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2.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政权、法国拿破仑的独裁政权和中国袁世凯的独裁政权的性质是否一致并阐述各自的理由。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且最终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三个政权的性质是不同的。英法政权是资产阶级政权,而袁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封建性质的政权。并且学生们阐述了理由:评判一个政权的性质的标准,关键是理解该政权所采取的各项内外政策、颁布的法律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即可判断其政权的性质。

请学生归纳“袁世凯政权的各项内外政策”,进而完全揭示了袁政权的反动本质。

(1)政治上:独裁专制,复辟帝制。

(2)经济上: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也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

(3)军事上:镇压民主共和运动。

(4)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5)对外上:签订《二十一条》,对外妥协卖国。

【教学反思】

1.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并紧紧扣住历史发展的阶段主线来展开教学,这样就能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迅速提升学生的历史解析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情趣,使历史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其实关键在于教学问题的设计上,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本节课书本上的基本史实出发,论从史出;而且问题之间要有一个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最终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即全面评价袁的统治”。

3.在设计好教学问题之后,要放手让学生去解决,在轻松活泼的争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在与学生的探讨中也可以教学相长,更有学生在争论中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学生不但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就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有点成功的味道了。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史实袁世凯主线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数字主线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下沉和整合 辽宁医改主线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