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审美导读

2009-08-31 06:46梁子将
文学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岳阳楼记旷达范仲淹

昔日与我共事的一位老职工,据说他在少年时只读过几年私塾,当时已是接近花甲之年,居然还能背诵《岳阳楼记》全文。每天早晨起来,面对晨曦,吸口清新空气,便情不自禁的背诵起来。前辈人习惯于唱诵:“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那自得的神情,那愉悦的感情,那抑扬顿挫的声调,简直令校园陶醉!

后来得知该职工原是公立学校的一名教师,因在“阶级清算”运动时牵涉家庭的高阶级成分而被辞退回家。直至改革开放时才获得平反,恢复了职业,重返校园。或许是基于如此的遭际吧,他总忘不了“谪守巴陵郡”与“百废俱兴”。无论如何,他那不衰的记忆,以及对《岳阳楼记》(以下简称“楼记”)痴迷的程度,足以说明古往今来人们对“楼记”的喜欢与青睐。

“楼记”之美,在于创意不俗。文章虽“属予作文以记之”(记:多歌功颂德),但作者却借题发挥,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的政治抱负,这自然也少不了表示对朋友藤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为此,文章先以叙事起笔,再以描写、抒情来蓄势,后以议论点主题。集叙事、描写、抒情与议论为一体;将骈句与散句语句不通有机结合起来。语句错落有致,语音朗朗上口。此外,观察景物角度的变换,景物、人物的对比,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等成语的强大生命力都堪称精妙绝伦。

“楼记”之美,还在于作者的人格魅力。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他“进”、“退”生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丧父而能刻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八年(1015)考中进士。进仕后,历任谏官、知府、经略安抚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在任陕西安抚副使期间(1040——1043),忠于职守,阅兵蓄锐,防守森严,西夏不敢侵犯,并相戒说:小范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可欺也。西夏求和后,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相当副宰相)。此间,曾经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拔干练人才、严格执行政令等。后来虽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自己也被贬外调,改革无法实现,但展现了他不堪庸俗、不堪堕落、关心国计民生思想的执著与魄力。

在他在任期间,曾用俸禄购置“义田”千亩,救济社会贫寒的人,直至死后无余财。这种关心人民疾苦,清廉从政的高尚品格被历代人们所赞颂。

“楼记”之美,更在于思想主题的高远。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难免面临困难,遭受挫折,经受失败。对待困难、挫折与失败的不同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心胸旷达者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心胸狭窄者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故作者范仲淹告诫我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喜”与“己悲”,我们不妨说成是顺境与逆境,处于顺境,我们要警惕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处于逆境,我们不要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而应该“进亦忧,退亦忧”。强调人们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这样,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迁客骚人”,作者勉励他们效仿“古仁人之心”。“古仁人”者,作者无非是指像孔夫子、孟夫子之类的圣人。孔夫子云:“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仁者”承担困难在别人之前,享受收获在别人之后。孟夫子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其意思是说,凡人只可讲仁义就好了,何必去追求个人利益呢。又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强调“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些“与民同忧乐”的“古仁人”思想被范仲淹发扬光大,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的政治抱负。

范仲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官达参知政事的他被贬外调时,不但没有气馁,没有悲观,没有愤慨,反而认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种“进”忧民,“退”忧君的忧国忧民,或是吃苦在别人之前,享受在别人之后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梁子将,广西环江县东兴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岳阳楼记旷达范仲淹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范仲淹画粥苦读
拥有一种“超能力”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