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教育的一面明镜

2009-09-01 03:09李正中
华人时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学业研究生

李正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就业状况是检验教育的基本标准。

爱迪生用一生的时间得出无数次的否定之否定,中国教育用30年历程变革教育的发展模式。可是,爱迪生终于找到了关于电灯的答案,而从大学生就业情况看,中国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社会需要方面,似乎还在踽踽行进中……

2009年4月24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接受人民网访谈时指出,2009年共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高考。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的参考。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但是如此持续的“纠正”并不能掩盖中国教育体系发展中反复出现的尴尬面,地震中沦丧的师德、在网络面前迷失的初中生、高考压力下轻生的高中生、毕业可能失业的大学生……我们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探索教育发展道路方面可谓绞尽脑汁,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而在我们身边,似乎还总可以听到“某某是神童,某某拿了奥数金牌,某某年少就出国”这样的话语。但人才需求与人才素质之间仍存在着莫大的隐院。2009年5月,国内某边缘新闻媒体招聘编辑记者,只需两个人的研究生岗位引来了几百研究生的竞聘。但奇怪的是,不少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在连本科在内的7年学习时间里,居然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新闻作品!

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专业素质与工作要求极不适应,是当前中国教育怪现象的真实写照。而这恰恰是诸多应届毕业生徘徊在就业大门之外的重要原因。要知道,任何一家企事业单位都不会非常愿意花大量的经费用在新人培训上,尤其用于在学校就应该学得的基础技能上。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当英国作家弗兰克·富里迪把这个问题抛向英国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审视下我们的教育:我们培养了多少合格人才?为什么拿了那么多奥数金牌,在高科技领域涌现出的新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投入了那么多的经费,培养出来的却是没有多少竞争力的应聘者?也许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世界,寻找答案,学点什么。

师夷长技。我们不妨从华裔小皇后崔安娜的父母那儿学学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从一位陪海外女儿当“地理陪练”的妈妈那儿学点新的教育方式,从黄方远先生的洋妻子那儿借鉴点长处……然后,回过头来問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试着排除我们的教育泡沫?为什么不尝试保卫孩子的想象力?为什么不给孩子们留更多的空间,让他们成长得自由一些?

通过对国外教育方式的观察和体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教育本身的问题,不仅仅是高考制度的问题,它深深扎根在教育系统的每个细微环节中,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校到家庭。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有多少大学生面临失业和就业问题,才要对高考制度进行变动;也并不仅仅是因为教育环境发生严重污染了,才要回归正确的轨道。我们需要的是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来思考教育;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教育政策,不是反反复复的改革措施。如果素质教育的道路没有错,那么为什么步子长期迈不到位呢?

实践一次次证明,分数第一、升学率至上,过多地依赖考试选拔人才,必然扼杀人才的诸多棱角,譬如想象力、独立人格等等。再看平时学业水平测试,那就是公平的吗?不也是一个时间段的一次考试吗?这和高考有多大区别?鉴别人才不还是集中在一份考卷,抑或N份考卷上吗?

我们的每一次更正、改革,都好像是仅仅弯一下腰,却始终没有完全摸到或摸清前进的“石头”,这怎么能够过好教育改革的“大河”呢?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学业研究生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高考新政改变了什么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50年前的高考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