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弦颂祖国 双竹奏华章

2009-09-01 09:03王义茹
人民音乐 2009年7期
关键词:扬琴民乐教授

项祖华教授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扬琴演奏家、教育家,半个多世纪来在扬琴的演奏、创作、教学以及世界性的推广工作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恰逢项祖华教授从事扬琴艺术教育50周年,特写此文以表祝贺。

早在1991年,世界第一届扬琴大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与会者有来自全球欧、亚、美各大洲的20多个国家的几十位杰出的扬琴专家和研究学者。这次会议上,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项祖华教授应邀讲学并演出,同时举行中国扬琴独奏音乐会。项祖华教授的一曲《林冲夜奔》,征服了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扬琴大师。也正是这一次大会,使世界真正体验到了以中国扬琴艺术为代表的东方扬琴艺术之美。在这次会议上,还成立了国际扬琴学会(CWA),推!出三位学会领导人,其中一位副主席就是代表中国扬琴乐派的项祖华教授。

一、“凝固”与“流动”

项祖华教授1934年出生于苏州的一个音乐家庭。在亲人的影响下,项祖华自幼从任悔初学扬琴,并表现出过人的聪慧。少年时期常随卫仲乐、陆修棠、杨荫浏等民乐大师活跃在江苏、上海举行音乐会演出,初露才华而颇受好评,与其兄项祖英(著名二胡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并称为江南乐坛的“棠棣之花”。

像许多后来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一样,项祖华一开始并未涉足音乐艺术领域,而是学习建筑。直到1957年上海民族乐团成立,项祖华受聘于上海民乐团,同时在上海音乐学院兼任扬琴导师。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创立,项祖华又受文化部之命调回北京从事专业扬琴艺术教学至今,为中国民乐事业的发展和培养民乐传人作出了突出贡献。回顾走过的道路,项祖华教授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我国三大音乐院校任教,这或许在我国民乐界是唯一的范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名言,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恰好是项祖华教授一生的生动写照。

二、演奏和创作

项祖华教授结合扬琴自身的特点,以及对南北扬琴不同流派的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细致入微、跌宕多变、刚柔并济、韵味隽永的艺术风格。

为了使扬琴的声音既清晰又“曲直有度”,项祖华教授认为可以借鉴西洋乐器钢琴上的止音原理来消除余音;同时也可通过滑抹类、揉弦类技巧的运用,使余音得到利用和开发,这样不仅产生了“曲”与“直”的变化,同时也展示出“动”与“静”的听觉音响对比。

关于扬琴的技法系统,项祖华教授在传统的基础上总结了现代众多流派的演奏技巧,继而提出将扬琴演奏技巧综合规范为十类技法,即单竹、齐竹、轮竹、颤竹、滑抹、揉弦、拨弦、抓弦、点弦及装饰音(花音),并以其出色的概括能力,将其归纳为口诀:“单齐轮滑又颤,点拨抓揉加花”,达到了字字珠玑的境界。同时,项祖华教授还在多年的演奏中总结出“左右全能,点线组合,曲直相见,纵横交错”的十六字诀,这正是中国扬琴演奏技艺的审美特质和发展趋势。

纵观扬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集演奏家和作曲家为一身的人并不多见。但项祖华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本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根本准则,他身体力行,积极深入生活实践之中,创作改编了近百首中外古今的扬琴及民乐作品。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他所创作的作品更具鲜明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像《竹林涌翠》等优秀扬琴作品,就是当年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用音乐之笔勾画出的西南边陲风土人情,再结合对扬琴新技法的应用,创造出新奇而又充满现代感的音响效果,极具艺术魅力。

(一)原创扬琴作品

项祖华教授以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力,创作出了一系列堪称美轮美奂的扬琴作品,如大型扬琴套曲《国魂篇》,精心!取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或表现出中华民族气概的屈原、苏武、王昭君和林冲四个代表性人物,艺术性地截取其最具人物特质的画面,构思出极具音乐感染力的旋律,其中包括《林冲夜奔》、《屈原祭江》、《苏武牧羊》和《昭君和番》四部可以独立演奏的篇章。项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将这组作品命名为《国魂》,使这个极具震撼力的标题也同样富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这一组作品的创作与推广,折射出现当代扬琴艺术家作为音乐家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情操,经过历史的验证,赋予了其鲜明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其中《林冲夜奔》尤其著名,乐曲采用昆曲音乐的腔韵,融汇西方的作曲手法,运用双音琴竹、滑抹摇拨、山口滑拨、伴音变奏、多声织体等创新技巧,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林冲英雄落难、满腔愤懑、顶风踏雪、战胜艰难、逼上梁山的豪情壮举,海内外给予此曲“当代中国扬琴曲库之绝唱”的评价。扬琴组曲《芳季篇》,依照中国民族的审美心理,以四季为序赋予四种植物以新的艺术生命,《春兰》、《夏莲》、《秋菊》和《冬梅》四首扬琴曲是项祖华教授对美好事物的讴歌,也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切写照,表现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项祖华教授充分吸取各地音乐元素,运用多种演奏技巧,赋予作品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取材于台湾民谣《思想起》的扬琴协奏曲《海峡音诗》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民族音诗,项祖华教授通过“滑、抹、吟、揉、颤、轮、泛、拨”等演奏技巧,形象地刻画了节日中的宝岛人民金鼓齐鸣、欢歌热舞的热闹场面,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除此之外,还有弹拨乐五重奏《春满江南》、《美丽的塔什库尔干》,扬琴独奏曲《竹林涌翠》、《丝路掠影》、《神山圣水》和《弹词三六》等。以上提及的许多作品,都曾多次在全国音乐创作比赛中获奖,很多已录制成唱片、光盘专辑流传海内外,受到广泛好评。

(二)传统乐曲改编

自幼就对民间音乐烂熟于胸的项祖华教授,根据各地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地方色彩的扬琴曲,如:根据潮州音乐改编的《一点红》;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旱天雷》和《昭君怨》;根据江南丝竹改编的《欢乐歌》、《弹词》和《行街》;根据古曲改编的《霓裳曲》、《将军令》、《阳关三叠》和《阳春古曲》;根据老一代民间艺人传谱改编的《大浪淘沙》(阿炳传谱)和《渔舟唱晚》(娄树华传谱)等。所有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扬琴曲,在巧妙糅进当代作曲技巧的同时,无一不散发着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芬芳,同时也显示出项祖华教授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作曲技术。

(三)外国作品编配

为了扩展扬琴的艺术表现范围,项祖华教授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外国音乐改编曲,如根据法国作曲家比才歌剧音乐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根据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同名小提琴独奏改编的《流浪者之歌》;根据匈牙利民间乐曲改编的《杜纳特尔的查尔达什》;还有根据俄罗斯民间乐曲改编的《月光变奏曲》;根据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改编的惟妙惟肖的《云雀》和欢快热烈的《霍拉舞曲》;另外,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圣-桑的《天鹅》和福斯特的《故乡的亲人》等都有成功的改编版本。所有这些改编曲,都为拓宽扬琴的艺术表现范围和最大程度地展延扬琴演奏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有益的尝试。

(四)少年儿童题材作品

纵观我国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以少年儿童为创作题材的作品不是太丰富,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对少年儿童器乐曲的创作缺少关注,此其一;另外就是认为少年儿童的演奏技巧还不成熟,还不足以完成作品中所有的技术要求和达到相应的艺术标准。但这恰恰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音乐艺术教育的水平日益提高,许多孩子的音乐天赋极高,其音乐理解力、审美能力和演奏技巧早已超出同龄人甚至超出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音乐神童”在小小年纪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项祖华教授以其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对孩子们的爱心,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少儿题材扬琴作品,如脍炙人口、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卖报歌》、《挖野菜》,还有根据电影音乐改编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和《银球飞舞花盛开》等,为我国扬琴作品的百花园增添了娇艳美丽的奇葩。

(五)现代体裁和双扬琴的结合

项祖华教授经过多年研究探索,不仅开拓了扬琴演奏的新领域,还创造性地提出双扬琴演奏并积极实践,使扬琴演奏在音色、音量以及声部表现多样性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拓展。他创作的双扬琴作品《梁祝·蝴蝶琴韵》在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开幕式音乐会上演奏并受到一致好评。多年的艺术实践与积累,项祖华教授创作的双扬琴作品已达四十余首,双扬琴的演奏也成为一种新颖的演奏形式。

到目前为止,项祖华教授的许多作品已经以DVD、VCD和CD等载体结集出版,如《林冲夜奔——中国扬琴大师项祖华独奏专辑》(台湾任诗桀实业有限公司1993年出版)、《扬琴大师项祖华作品精!》(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

作为一位具备深厚中华民族文化功底和扎实作曲技巧的扬琴大师,项祖华教授还笔耕不辍,历经多年积累,出版有扬琴论著和曲集等,如《扬琴弹奏技艺》(香港繁荣出版社1992年出版,共40万字,曾获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集——扬琴专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项祖华扬琴作品集》(中外扬琴作品65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项祖华扬琴教程》等。

三、教学与改革

项祖华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进入专业院校进行扬琴专业教学领域的民乐家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位扬琴硕士生导师。从教半个世纪以来,培养了一大批扬琴专业师资和演奏家,其中数十名高足曾在海内外音乐比赛中频频获奖,堪称桃李满天下。项祖华教授的民乐教学和扬琴专业教学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观点和独特的教学体系。

(一)较早地关注民乐教学改革

项祖华教授非常关注民乐教学的改革和专业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提出民乐教学和学习的“专业性”不宜过于狭窄的理念,即不以一种主修乐器划分专业,而改以拉弦、弹拨、吹管、打击乐器的分组作为主修乐器专业,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同组多种乐器,又可取长补短触类旁通;同时,提倡加强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和音乐理论基础的训练。在这个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有所专长。项祖华教授认为民乐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技艺精熟的演奏水平(包括独奏、重奏、合奏及伴奏),既有民族音乐理论学识又具有民族乐器创编技能,还能从事民族乐器的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扬琴艺术人才。

(二)扬琴演奏应讲求科学性,应从“技术”到“技艺”

项祖华教授认为扬琴演奏艺术应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是乐器物理性能、人体生理功能、审美心理三者协调综合和有机的统一。扬琴的教学从理论上讲涉及力学、声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只有更好地把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乐器的特性和调节演奏者的临场状态。

音乐是一门听觉审美艺术,在重视科学和技术的同时,还应重视其艺术性和审美性。项祖华教授认为:扬琴演奏技术与扬琴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技术上的纯熟表现为手法的自如;手法自如的最终目的则是能够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因此不能单纯“技术地”看待扬琴演奏技术,而应当把基本功作为技术与艺术统一的“技艺”去训练,把技术提高到艺术的层面上来认识。

(三)所有新技法的创用要落在艺术表现的实处

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需要,涌现出许多体现新的时代音调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也要求新的演奏技法与此适应。如扬琴曲《林冲夜奔》、《苏武牧羊》中采用了摇拨滑音及特技滑音的新技法,此外还出现了一些采用复调手法演奏的扬琴作品。项祖华教授认为,新作品中出现的所有新技法是艺术表现的需要,而不是演奏技巧的纯粹卖弄,新技法的创用必须要落实在艺术表现上,新技法所带来的新效果都是为艺术表现服务的。

项祖华教授认为在扬琴的教学中应加强这类技法的基础性训练,以表现中国扬琴的独特韵味,同时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技法,来提高扬琴演奏的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比如,复调演奏是一种较高难度的技法,是西方巴洛克时代的器乐演奏特征之一,当时被广泛地运用于键盘类乐器演奏中。项祖华教授认为,正因为源于西方音乐的复调演奏技术不同于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线性思维模式,而要求双手娴熟自如的独立运行能力和操控能力,所以必须下大功夫去刻苦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

项祖华教授是集演奏、创作、教学、科研于一身的扬琴艺术巨匠,被誉为“为中国扬琴艺术独树一帜,走向世界,开宗立派,居功至伟”的一代宗师。由于他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荣获国务院的表彰和国家级奖励。最近获悉,文化部为国庆60周年特评!出“中国有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项祖华教授名列其中;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表彰为中国民乐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音乐家,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作为世界知名音乐家,项祖华教授还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编纂的《世界音乐名人录》、美国的《国际杰出艺术家》以及《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等权威辞书。半个世纪以来,项祖华教授以其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对祖国人民的一片热爱之心以及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使中国扬琴艺术已经成为世界扬琴艺术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

在本文写作运笔之时,遂遥想起当年跟随项祖华教授学习的日子。先生的一言一行都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举一动均使我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诲,至今仍历历在目,音声俱存。谨以“百弦颂祖国,双竹奏华章”的美好希望,祝愿项祖华教授身体康健、精神愉快,继续带领我们为祖国的扬琴艺术事业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项祖华《项祖华扬琴作品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项祖华《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3]项祖华《世界扬琴三大体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4]项祖华《扬琴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5]何昌林《艺攀高峰琴誉世界——记著名扬琴艺术家项祖华教授》,《音乐爱好者》,1996年第4期

[6] 何昌林《三分天下百弦琴——记国际扬琴学会副主席项祖华教授》,《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7] 杨秀荣《评项祖华的扬琴艺术》,《人民音乐》,1994年第10期

王义茹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猜你喜欢
扬琴民乐教授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民乐国祥
刘排教授简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我,民乐高手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