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欧风”压倒“美风”

2009-09-02 09:29
环球时报 2009-09-02
关键词:组委会威尼斯意大利

本报赴意大利特约记者 董 铭

《巴阿里亚》由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

2日将开幕的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虽然因排在戛纳电影节之后略失了先机,但与下半年同类型电影节相比,其在参展片质量和关注度上还是要高出一头。开幕片《巴阿里亚》作为东道主史上投资最大的影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西西里岛一家三代人的传奇故事,史诗般的架构,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叙述到70年代。这也是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对其少年时代的半自传式的回忆录,“巴阿里亚”就是导演托纳多雷故乡所讲的方言。一座城镇,一个家族的命运,反映了意大利整个国家在两次大战期间以及其后所经历过的种种剧变。这样交织着爱情悲喜和政治风潮的“大片”,自然承担起意大利电影复兴的希望。难怪走在意大利的街头,常常可以看到《巴阿里亚》的海报,威尼斯电影节把它作为开幕片,也彰显了组委会立足本土的初衷。

历时10天的威尼斯电影节已经向外界公布了入围片单和排片表,4部意大利影片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与同样以艺术片见长的法国持平。组委会中已有两位意大利人,竞赛单元里除了凭《天堂影院》扬名国际的托纳多雷,还有老牌影视明星米歇尔·布拉奇多,他的影片《伟大的梦想》排在影展后半段面世,似乎有保底压轴的意味。本次入围威尼斯的法国影片就导演的名头来看,还稍胜意大利一筹。新浪潮老将雅克·里维特和中生代导演帕特里斯·夏侯,都曾经在三大电影节上斩获大奖,资历深厚。由此可见,本届威尼斯最让人期待、质量最有保证的,还是欧洲影片。相比之下美国片虽然入围不少,但大部分是剑走偏锋的“非好莱坞制造”。以恐怖片见长的乔治·罗梅罗和凭借纪录片猛击美国体制的迈克尔·摩尔,都不是主流的代表。另外几位从圣丹斯电影节出身的年轻导演也能带来新意和锐气,却无法全面反映美国电影在今年的格局和发展。

一直备受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推崇的华语片,此次虽然不在舞台中央,可规模和数量并不落后。杨凡的《泪王子》和郑宝瑞的《意外》之前并不被关注,如果能获奖那就更是“意外”。反而在“地平线单元”里,同时出现4位内地导演,他们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算陌生。刘杰的《透析》和管虎的《斗牛》等,类型各异,都为向西方展示中国现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窗口。《成都,我爱你》作为闭幕片很让观众和记者们期待,陈果和崔健的组合充满了新奇。▲

猜你喜欢
组委会威尼斯意大利
“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十载初心坚守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意大利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前人栽树
威尼斯狂欢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