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方标准 只能误判中国

2009-09-02 09:29
环球时报 2009-09-02
关键词:论者威胁论责任

何亮亮

迄今为止许多关于中国的新书或论文、评论,仍然停留在以西方标准论断中国的层面,结果其结论往往是“令人沮丧”的,因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符合西方一般的标准,例如市场经济必然导致民主选举制度的推行之类。

其实他们不仅对中国失望,对俄罗斯也失望,因为俄罗斯在叶利钦之后的普京时代,脱离了“被西方化”的进程,开始了既不重返苏联的老路,又不从属西方的探索。在“金砖四国”中,一般西方媒体最喜欢的还是印度,因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然而这些西方论者重视中国的程度超过印度,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主要经济体,而且在政治方面特别是作为一种“模式”的影响,也大于印度。中国不是像苏联那样作为西方的对立面和挑战者而出现在世界舞台,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进程,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复兴(这是一个长期的进程),这是西方论者最困惑的地方,他们无法以西方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这一重大的历史现象。

西方的困惑导致西方对“中国模式”出现了不同的解读。当前,在西方学界以及境外媒体对中国的评价重点,逐渐从“中国威胁论”,转为“中国责任论”,甚至出现了“中国支配论”。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其代表作是美国华裔律师张家敦的“中国崩溃论”和日本学者中岛岭雄的“中国分裂论”,然而他们的预言都未能成为现实,中国反而以他们无法理解的速度在继续发展,并且以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古老中国的中兴。

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在07年提出中国应该是“利益攸关方”,此一主张逐渐成为美国官方口径。中国并不排斥这种主张,却也没有随之起舞。去年以来一些美国学者又提出“G2”论(美国中国二国集团主导世界),但中国官方明确拒绝这种提法。一些西方论者开始强调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赋予与中国的实力并不相称的责任,或是老调重弹,以西方发展的模式或印度的例子敲打中国,这实际上是中国“被责任”,不过这种战术还是没有奏效。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是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或许也是种进步。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其新著《中国统治世界:中央之国的兴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中说,中国政治的首要特色,是其至高无上的国家统一理念。但他也强调了中国内部的多样性:“中国各省的不同,超过欧洲各国之间的不同——即使将东欧和巴尔干国家也包括在内。”因此尽管广受西方影响,但以其地域之大,历史之长,足以使中国保持非凡的特性。马丁·雅克的看法与大多数西方论者不同,虽然他的基调相对冷静而客观,但其结论仍是从西方人的角度得出的。或许这种“中国支配论”,将成为西方又一波对中国解读的主流。▲(作者是香港媒体人。)

猜你喜欢
论者威胁论责任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阅读理解两篇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谁的责任
责任(四)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威胁论”与“机遇论”有如硬币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