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和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2009-09-03 07:03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
关键词:贝娄索尔知识分子

邓 竹

摘要:索尔·贝娄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人公多为犹太裔高级知识分子。贝娄着力描写他们在美国社会环境中迷惘、苦闷的精神状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世界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提出了资本主义文明面临着崩溃的问题,对当代文明的理解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

关键词:索尔·贝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知识分子

索尔·贝娄于1915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小镇拉辛,父母是从俄国移居此地的犹太商人。后举家从加拿大迁至美国芝加哥定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贝娄曾作为预备军官应征入伍。大战结束后,贝娄复员。到芝加哥《百科全书》编辑部任编辑,其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处任教。1976年。因其“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贝娄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作。几十年来从未放弃过对心灵的求索。贝娄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分子题材为主题的创作,有其探索的过程。

贝娄早在1941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使他真正走上文坛的第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晃来晃去的人》,而且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也在长篇小说方面。在1944至1959年期间,贝娄先后发表了《晃来晃去的人》、《受害者》、《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汉德森》等一系列小说,塑造了众多美国社会中苦闷、彷徨的主人公形象。

在这以后,贝娄在创作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把创作重点放在思想活动最活跃、最集中的阶层——知识分子身上。小说主人公经历的危机,就是他自己正面临的危机,也是他这一代人共同的危机。此时的文坛上,知识分子形象越来越多地成为作家关注的对象,从琐碎的日常生活到复杂的内心世界,关于知识分子的点点滴滴.都被细致而又深刻地揭示出来。他们经历着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几个阶段,而且比别人走得更为艰苦,因为知识分子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背负了太重的行囊。这是思想者的困惑与压力,这一点在贝娄的创作中有艺术的再现。两次世界大战毁掉了人们的信心,打破了一切价值体系。在这个巨人消逝的阶段里,人被重新还原、解剖,然而却未能完整地组建。贝娄作为这一时期的一位代表性作家.对知识分子倾注了极大的关注。贝娄本身就是学者、教授,而他笔下的人物也多是这一类形象,他将自己融人小说中.在小说中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是贝娄创作中经常表现的问题。人的处境和命运,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处境和命运,是贝娄关注的中心,他以其对现代文化富于历史深度的理解,创造出一系列备受挫折、精神烦躁、“晃来晃去”的“受害者”的知识分子形象,通过他们精神的流浪历程,去思考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危机。为此,他以人物的内在世界为核心,在他们灵魂受难与现实处境的困顿与煎熬中。叩问并试图寻获一种人类理想的自我完善之途。

20世纪60年代以后,贝娄相继创作了多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于1964年的《赫索格》深刻探索了一个犹太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小说出版后获国家图书奖,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在贝娄的创作历程中.《赫索格》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贝娄前期创作的总结,又可看作他后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开端。从主题上讲,《赫索格》升华、扩展了贝娄早期小说的观点.较之早期小说更有深度和广度。《赫索格》一书中的同名主人公显然是贝娄其他主人公特征的集大成者——焦虑、苦恼、处处碰壁、进退维谷,是贝娄笔下知识分子主人公的典型。同其他主人公一样,赫索格过分敏感,他的危机典型地代表着当代知识分子的危机。赫索格不懈地追求着可行的世界观、有意义的人生目的和解决精神危机的出路。他的核心问题是在现成的种种世界观的包围之中保持自我的独特性,并为自己的信仰找到坚实的土壤。贝娄早期作品的主题也在《赫索格》中重现,如:人对理解的需求,在非理性世界的孤独,在死亡面前对生命的强烈感受等。

猜你喜欢
贝娄索尔知识分子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