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市台创作重大题材纪录片的一点思考

2009-09-04 03:58
群文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珠海纪录片历史

郑 岚

珠海,虽然到今天还只是一个人口仅100多万的中小城市,但却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30年间,它的城市面貌、知名度和综合实力,比起30年前那个一穷二白的边陲小县,真可谓天壤之别了。它已经完全可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和最直接的产物之一,也是这一伟大变革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所以,当中国改革开放开始迈入而立之年,作为珠海经济特区的主流媒体,珠海广播电视台立志要创作一部兼具一定规模和品质的精良之作,向这场伟大变革、向所有特区的开拓者和建设者献礼。

珠海广播电视台最终完成的这部“大片”题为《非常道——30年珠海创新路》,共分十集,总长度300分钟。在2008年的各种评比中,《非常道》屡获佳绩,如: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精品作品奖(由中国文联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主办)、2008广东省电视对外宣传奖“改革开放”30年经典纪录片奖、珠海市的文学艺术最高奖“渔女奖”一等奖等等。不仅如此,该片播出之后,在当地激起强烈反响,稍微夸张点,可谓“满城皆说《非常道》” 。该片被多个单位自发当作员工的市情教育或党员教育教材,被市委组织部列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辅导材料,市委书记要求常委班子成员必须观看,甚至有父母购买了该片的DVD作为礼物送给子女……该片先期没有进行广告招商,但在预告播出后,极短时间内就赢得了广告商数10万元的播出赞助。可谓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此种景象,在珠海台20多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珠海台的品牌影响力也因此到一定提升。

那么,作为一个小小的地市台,拍摄资金有限,人力有限,也鲜有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经验,珠海台是如何创作出这样一部既叫好、又卖座的主旋律纪录片的呢?作为该片主创人员之一, 笔者结合创作过程的一些感悟,总结了几点,抛砖引玉。

一、高立意巧定位精选题

立意高远、主题重大是成就一部所谓“大片”的基础,亦即灵魂。《非常道》虽然讲述的仅仅是在珠海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与事,但所选择的内容或是事件重大、或是做法大胆创新,都是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的;立意也可谓高远,与《非常道》的主题十分吻合。《非》片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定位的巧妙、实事求是和选题的重大、突出、有鲜明代表性。

在体裁上:弃专题体而用纪录体,但不是原生态跟拍,也不专长于文献或政论,而是多种样式的杂糅体。

在受众主体上:以本土观众为主,兼顾其他。这点将影响到重点和叙事手法的选择,后文将作做一步阐释。

在叙事风格上: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而不是图解政论。讲故事、讲人物、讲细节。强调悬念的设计和矛盾冲突的迭进。重现真实历史氛围。辅之以少而精当的观点性文字。追求最佳的传播效果:既让领导满意、又让专家满意,更让观众满意。既要叫好,也要叫座。既要深刻,也要好看。

其实,这也是立足于地市小台资源有限现状而做的应对之策。因为资金有限,买不起足够丰富、高质量的历史影像资料,也不可能耗费大量资金用于3D等特技的制作,或是邀请业内大腕加盟(题外话:《非》片“独自打拼”成功带来的另一个喜人景象是培养锻炼了珠海台自己的创作队伍)。没有了气势逼人的3D特技、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也没有纵横捭阖的宏篇大论,所谓的“大片气质”似乎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走了另外一条路子:全力贴近本土、贴近受众,在细节和深度上做文章,在发掘历史真实上下功夫,追求电影、电视剧一般的可看性,力图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

30年说长不长,但1978年—2008年这一段历史的横切面,却是异常沧桑与斑斓。如果要做一部以纪念这30年为主题的“大片”,可以说的事情很多,应该说的方面似乎也很多。特别是一部以“官方”为主导者之一、并提供资金支持的所谓重大纪念主题电视片(民间俗称“大片”)来说,如果按照通常路数,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政府工作的各个层面面面俱到,就很容易做成图解的工作总结,枯燥无味面目可憎。这显然不是智慧之选。

正如《非常道——30年珠海创新路》片名所示:本片不打算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集中纪录珠海经济特区在30年中走出的一条非同寻常、与众不同的道路,即珠海作为国家改革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敢为人先,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列的、具有突出创新意义和突破价值的开拓性壮举。

具体选材上分为四章十集:生财之道——《敢闯是金(上中下)》;长远之道——《抢占制高点(上中下)》;纳才之道——《筑巢引凤(上下)》;共生之道——《天人共生(上下)》。

这四个部分集聚了珠海改革开放所取得宝贵经验和教训的菁华,也基本涵盖了30年间珠海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从选材上保证了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受众的高关注度。

二、最大可能追求真实,首要是敢于说真话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最大的魅力所在。道理虽简单,但事实上,先不说能不能做到真实,就连敢不敢说真话,长期以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以《非常道》为例,珠海迄今仍易为人诟病的一个问题是“经济总量小”,究其根源,今天还有为数不少的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珠海就开始“排斥”“三来一补”企业,认为是当时的决策层思想太超前,为了环保,一心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丢掉了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可能给珠海带来的“第一桶金”,也削弱了珠海的工业基础。之后的近20年间这个话题在珠海几乎从没间断过争议,也几乎成为珠海的一个痛处,一块伤疤。也许是因为对此决策持有不同意见的当年的老干部大都还健在,怕把握不好报道的角度或分寸,或者是担心报道以后现任的领导会不高兴,或者是出于其他什么考虑,总之,此前没有电视媒体对此做过正面深入的报道。

这次敢不敢、能不能去揭开这块“伤疤”,看看真相到底如何?编导认为,这么重要的一个决策,它直接影响到珠海的环保和产业的发展路径,绕是绕不过去的,而且没必要绕。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需要突破、需要允许失误,改革的成功就是建立在无数个跌倒又爬起之上的。而且,这么重要的决策事件绕开不讲,就等于把历史剜割了一块,是对历史、对后人的不负责任,也是违背纪录片人的职业良知的。最终,编导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尽量找到当时的决策者或知情人,以及研究学者,对不同层面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代表都进行了采访,让各种声音都呈现在观众面前。类似情况的事件在《非》片中还有好几处,如上世纪90年代曾轰动全国的珠海西区“借水还油 ”、 珠海国家高新区曾经差点被摘牌等。这些珠海发展历史上存在的“瑕疵”或者说争议,按照我们以往的经验,有些领导是不愿意媒体再去提起的。但是,本着对历史、对观众负责的原则,我们在片中没有回避,但为力保客观公正,在采访编辑方面下了更大的功夫。事实证明:我们安全地趟过了这些原本想象中可能的“雷区”——审片获得顺利通过!这给了我们一个启迪:解放思想,永远不要自缚手脚,画地为牢;不要低估当政者、老干部的胸怀和智慧,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力和欣赏能力;不要刻意去取悦任何人,只需以真诚的态度去探究历史的真相,然后,勇敢、客观、平等地表达出来,反而可能收获认同。

追求真实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所谓真实,不可能是绝对意义上的历史真实,我们要做的,只是尽最大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真实。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三、最大程度贴近本土

与央视及省级卫视相比,地市台在财力、人力、技术实力、影像史料库存、社会人脉关系等方面都不能类比,但地市台有地市台的优势——它无限接近本土受众、熟悉本土文化心理、对本土的影像资料库存相对丰富,只要放大优势,扬长避短,是可以做出至少令本土观众欢迎的片子来的。前文提到的“巧定位:在受众主体上以本土观众为主”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非常道》在每一集选材及采访制作时,既考虑事件是否重大,也要考虑受众的关注程度以及关注点在哪里。

比如:《非常道》之《抢占制高点》讲的是珠海机场、珠海港、伶仃洋大桥、珠海国际航展和国际赛车的前世今生,这些都是事关珠海发展命运的重大项目,是每一位珠海人都热切关注的话题,从节目选题就很强烈地吸引着观众。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观众不仅要知道结果、知道现状,还要知道“背后的故事”,甚至愈“内幕”愈满足愈快乐。所以,编导尽力找到事件的关键人物,也是观众希望能够更深入了解的人物,采访时替观众问出他们心中的疑问,撰稿时给出观众未知而欲知的信息,谋篇布局时揣摩观众心理,运用讲故事的各种手法,让观众在深深地受吸引中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受到特区改革开放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获得激励和感恩。

许多上点年纪的观众,在珠海生活奋斗多年,其个人命运与特区命运发展有着许多交叠,当他们看到这些昔日熟悉的人与事,胸中自是别有万般滋味。片中采访到的一位银行老行长,是在澳门的儿子家中收看的《非常道》,看完前四集就激动地给编导打电话,说全家在一起看的电视,两位孙子孙女不停问他以前的珠海到底是什么样子?他很自豪地给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讲了珠海的历史和他自己的奋斗经历。老行长非常感谢电视台做了这样一个节目,他说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电视档案。

像改革开放30年这样的重大纪念题材,中央台和省级卫视肯定会有大手笔、大动作,而且其中多少也会有有关珠海的内容(毕竟珠海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但是,这部分内容不会很多,往往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更多细节、幕后、交织着的重重矛盾,不会令人惊喜地在这些片子里出现。珠海的观众看了肯定不会过瘾。但是,这些央视、省级卫视关照不到的、更多领域更多细节的东西,正是地方历史发展的血肉肌理,地方受众对此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也有知情权。发掘这些领域背后的真实故事和细节,正是地方台的优势和责任。满足了本土观众对本土事务的知情权,观众在看得酣畅淋漓的同时,也会增强对地方电视台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地方台的影响力。

所以,地市台也有着自己的话语空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没必要与中央台抢题材拼“大片气质”,而做自身能做的,和应该做的。

四、不受囿于已有资料,努力追求新知

带着疑问去探求真相,带着未知去深入采访,从深入采访中获得新知和真知,而不是从现成资料中做剪切加粘贴,形成文稿,然后图解文稿,和按照文稿设计去补充人物采访。后者这样的操作手法,以往常用于一般的专题片,操作简便,成片效率比较高,但是,不会有太多新鲜的吸引人的信息呈现,缺乏血肉、肌理和温度。这也是以往主题纪念的片子往往不受受众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

《非常道》一片便是在不断地搜集资料——采访求证——修正、补充新内容——再采访求证的痛苦过程中完成的。虽然繁琐辛苦,但“痛并快乐着”,因为经过这样反复求证、深入采访了解到的信息,比最早通过各种现成资料了解到的要丰富、真实、深刻得多。

五、努力抢救“活历史”,建立地方历史影像库

有人说,纪录片是影像版的《史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纪录片的史料价值。这也是《非常道》一片从策划阶段就开始追求的。

改革开放30年,当年的特区拓荒牛今天大都已进入花甲、古稀之年甚至还要高龄,但他们是重大事件的决策者、当事人或见证者——他们本身就是一部“活历史”!但是,此前对他们的采访能够比较系统并留下资料的很少,所以,在策划《非常道》之初,我们就抱有“抢救活历史”的使命,打算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为珠海留下尽可能多的影像历史资料。

除了重要人物的采访,影像资料也非常关键。珠海经济特区成立是在1980年,而珠海电视台的成立要到1986年。这期间有6年的影像资料空档,摄制组想方设法从多个渠道找到了一部分资料。尽管画面质素相对较差,但我们还是决定在适当的地方使用这些历史画面。一方面这些画面具有唯一性,稀有而真实,另外,我们也想藉此建构起30年间的珠海城市风貌的影像史。这也是一名身为体制内的电视人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

六、跳出“井底”,看得更远

尽管身为地市台,资金、人力有限,但还是要尽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为避免做井底之蛙,还是要尽可能采访到权威的相关高层或者是专家学者、资深记者,成功借力,使片子跳脱地方台的视野之限,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来观照本土事物的发展,有助于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者说全貌,并在片中加以体现。在《非》片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曾专程到北京、上海、澳门、广州等地采访相关人士。比如,在说到钟华生在斗门白藤湖创办中国第一个农民度假村时,编导专程赴北京采访了原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下面引用一小段吴象的采访同期声: “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是农民思想解放,农民进入旅游业,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发展非农产业的一首凯歌。是值得历史上要记载下来。我们现在还要发扬农民这种敢于创造、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要改变中国面貌的精神,这一种精神就是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最需要的精神。”通过吴象之口道出的评价,肯定要比用解说词来说明更加令观众信服,也令珠海人备受鼓舞。

七、故事化叙事

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非常道》与以往一般的重大主题纪念的片子相比,有所突破的是借鉴了故事片的手法,采取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设置悬念,强化冲突,突出对比,精心运用同期声、音效等。此外,该片还比较重视人物的表现。以具体典型的人物来带出所要叙说的重大事件,并捕捉采访对象人物的表情细节,这在寻常的纪录片中常见,但运用在像这种重大纪念题材的所谓“大片”中还比较少。也算是一次小小的突破。

都说电视是遗憾的艺术。确实是,每当一部片子在规定期限内杀青交货时,编导还是常常心怀遗珠之憾。但美丽的蝶就是在充满痛苦挣扎的茧中逐步蜕变成的。

(作者单位:珠海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珠海纪录片历史
Rough Cut
珠海 革命风云
编读往来
等待
超级蚁穴
珠海之旅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