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路径探析

2009-09-04 03:58王丽莉
群文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农牧区文化站购书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牧区经济要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情报信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科技信息的广泛而有效的利用和传播,离不开图书资料。因此在青海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尤其是建立起规范的、系统的乡镇图书馆,利用乡镇图书馆贴近于民的便利条件,为农牧区发展提供科技情报信息、先进生产技术以及致富技能等图书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海图书馆、文化站、图书室发展现状

至2007年底,青海全省共有省、州(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43家。从业人员382人,图书总藏量1143万册,2007年读者来馆阅览、借阅人次98万人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64个基层分中心和服务点的转星调整任务全部完成。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省、州(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知识信息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没能发挥出应有作用,值得深思。到2006年末,青海农村村级图书室、文化站拥有量每百村不足4个,图书室、文化站拥有量偏低,远低于全国的水平。经济最发达的西宁市,931个村中有62个图书室、文化站,但每百村拥有量为6.66个。落后偏僻地方图书室稀缺,或尚未建立,或名存实亡。

据资料显示,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书架上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而需剔除下架的就占30-60%。文化部有关领导曾经披露,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仅4亿册,人均0.3册。2004年,青海省文化厅组织专家组对全省6州1地1市的7个州级图书馆、22个县级图书馆进行全面调查、评估。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图书馆已连续多年没有购置新书,藏书量几乎都不达标。西宁市图书馆已经连续14年没有购置新书,藏书只有10万多册。在州县,10年没有购书的图书馆有3个自治州和3县1市,10年以上没有购书的图书馆有5个县。全省7所地级图书馆的新增图书藏量远远达不到图书馆标准年入藏量,22所县级图书馆的新增图书藏量也未能达标。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图书馆,全馆所藏图书还不到4000册。 而离农牧民最近的乡镇文化站及农村图书室书籍加少,图书基本靠一些企事业单位捐助,不但数量有限,更主要的是农牧民急需的图书很少,浅显易懂的有关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书籍缺乏,绝大多数书籍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有限。现有的图书室规模、图书拥有量、图书种类等离农牧民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二、图书馆、文化站、图书室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购书经费投入不够,难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据有关资料,2004年全国有730多个公共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总数的27%多;全国公共图书馆一年的购书经费,人均不足0.3元。青海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其经费投入绝对值更加少的可怜。?据青海省文化厅2004年调查,位于省会的西宁市图书馆每年2万元的购书经费仅够报刊征订之用,已经连续14年没有购置新书,各州县的图书馆就更不用说了。虽然青政[2002]86号文件规定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更谈不上发展乡镇文化站以及农村图书室,许多乡镇、村图书室缺乏图书,形同虚设。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馆、室规模难以满足农牧民需求。据统计资料,2001年底,全国还有144个县无图书馆,108个县图书馆无馆舍,159个县图书馆馆舍面积低于300平方米。有馆舍的图书馆中还有287个无坐席。县图书馆如此,乡镇图书馆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很多乡镇图书馆的馆舍非常陈旧,有一些馆舍破烂不堪,甚至是危房,夏天进水、冬天漏风。一般的图书资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一堆废纸。还有一些图书馆馆舍有限,没有地方存放图书,书籍损坏严重。

三是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室的意义认识不够,思想不解放,认识不到位。认为乡镇图书馆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图书馆搞不搞没关系,建设积极性不高。他们对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对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图书资料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缺乏预见。因而,使各乡镇图书馆的馆舍、设施经费得不到落实,一些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室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同时,多年来图书馆传统观念束缚着图书馆的发展,习惯于在计划轨道上运行,“重藏轻用”,在服务工作中单调死板、无特色、无重点、被动消极,图书馆的“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流于形式。

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欠佳,工作效率不高。既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又有图书馆经验的人员很少,满足不了农牧区读者的需求。有的对业务一窍不通,这个工作干不了,那个工作不适应。有的抱着铁饭碗心理,缺乏服务意识,尤其是对衣着不光鲜的农牧民群众爱理不理,有问不答,缺乏耐心。县级及以上图书馆对馆藏资料的归纳整理缺乏明确的指导,难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四是由于环境不同,发展不平衡。青海地域辽阔,全省各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文化教育事业基础也不相同,因此县乡村图书馆站室的建立与发展速度均有所差别,发展不平等,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图书室。

五是县乡村体制归属不同,造成乡镇文化站、农村图书室发展无力。由于一些原因,从上到下都认为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应该由集体或农民群众自己来办,乡镇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办的图书馆。“以书养书”是其主要的生存之路,许多乡镇图书馆采取的这种“以书养书”的政策很难体现其公益性。正是乡镇图书馆体制不落实,定位不明确,人员经费场地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致使乡镇图书馆屡建屡散、时兴时衰。

六是由于乡镇图书馆没有独立建制,无明确的人员编制,无法解决管理员的后顾之忧,人员流动随意性大。再加上管理员工资待遇低,难以招揽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有志于图书馆事业的年轻人才,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对农牧区的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三、发展乡镇图书馆、提高图书室对新农村建设支持作用的几点思考

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各级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重视乡镇和农村图书室事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将图书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和农牧民增收致富联系起来,并且作为一项指标纳入县乡领导的各种考核范围。增加对乡镇、农村图书室的投入,增加购书经费,并将之列入财政预算,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增加县图书馆的编制数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技信息需求。在农牧区机构改革中,认真考虑乡镇以及农村图书室的编制问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从农牧区的长远发展着想,科学合理地核定编制,不能把减少财政开支作为唯一的目的。图书管理人员要有勇气,要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图书室的重要作用,以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气魄,以市场为导向,转变服务观念,转变服务对象,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并兼顾经济效益,为建设新农村出谋划策,献计献策。

二是培养农牧民群众文化意识,造就新一代农牧民。造成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室发展后续乏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农民文化意识观念陈旧和农民自身致富能力不足而造成的信心丧失。所以,必须提高农民抗贫困能力,重塑信心,让他们认识到正是文化的缺失才导致了贫困。通过增加新书的投入量,发挥知识的传递效能和实用性技术的普及,使农民尝到读书的甜头。

各级政府切实关心帮助解决经费问题。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辐射5—8公里乃至更远的地方,是乡镇图书馆建设的优选地,包括农村的读者往返也比较方便。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现有文化经济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支持乡镇图书馆建设,采用国家、省财政、县财政共同出资的办法,采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法,让公众都集一点,建设好、发展好乡镇图书馆。另外,各级政府加大对县图书馆的投资力度,县图书馆在乡镇建立分馆(由乡镇政府提供场地书架等硬件设施,由县图书馆提供图书)也是一种办馆形式。

三是通过实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开发科技情报资源,发展信息产业。严把进人关,让热爱图书馆事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图书馆工作,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建立一套适宜现代农牧区需要的图书馆管理细则,建立一套农牧区读者随到随借的管理办法。

图书馆作为最完善、最丰富的人类知识宝库,拥有极大的情报信息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现行的管理模式,难以使馆藏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将其加工成信息产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目前应以县级图书馆为网络中心,发掘现有的文献资源,加速情报信息的传递,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积极挖掘、整理、出版、传播有利于农牧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等方面有使用价值的资料,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图书的深层次加工,通过情报信息交换,为新农村以及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文献情报信息、咨询等一系列服务。

四是鼓励发展个人图书室。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自办书屋,充分发挥农民自办书屋的作用,使之与乡镇图书馆共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随着经济发展和对科学认识的提高,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个人藏书、订阅报刊等,吸引着周边群众前来学科技学文化,使众多农民“富了脑袋又鼓起了钱袋”,这为发展农村图书室提供了一条新路。个人图书室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予以补贴,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捐助。以县图书馆为龙头,引导个人图书馆向特色书屋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办出特色,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才能对农民有用、对农业生产有用、对农村文化建设有用。

新形势下,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最重要的硬件之一就是农牧区图书室。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农村图书室发展条件也已逐步成熟,乡镇、农村图书馆室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明天,一定会吸引大批农牧区读者,也一定会为建设新农村发挥重要作用,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丽莉,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农牧区文化站购书
风景图
文化站如何开展对广场舞的推广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谁是幸运星?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
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
西藏农牧区学生现状及班级管理措施探究
新疆巴州农牧区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研究
莫让乡镇文化站“空壳化”
科学出版社物理类重点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