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保健问答(续二)

2009-09-04 03:58张生林
群文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红细胞海拔高原

我最近带领医疗队下乡到牧区,一位县医院院长的脸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他面色暗黑,双目充血,口唇青紫。我问他血红蛋白(一项血液化验项目)多少?他回答:25%克。哎呀,他患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一种典型的慢性高原病,而且已经不轻,他是在带病坚持工作!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像他这样的患者时有发现。朋友,你居住在高海拔地区吗?你做过检查吗?有没有慢性高原病的迹象?你了解慢性高原病吗?

上一期我给大家回答了《高原保健问答》第三部分“高原病”中的“急性高原病”。这一期讲一讲“慢性高原病”。顾名思义,之所以叫做慢性高原病,一是因为其发生较慢,发生在某些长期(半年以上,有时10余年或更久)居住在高原的人群中;二是因为其一旦发生,往往表现为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在高原就地治疗常难奏效,因此是高原病研究中的重点。长期居住在高原的朋友们一定要对慢性高原病有所了解,以便具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17. 什么是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病发生在长期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人群中,海拔越高,发病率越高。2004年在西宁召开的第七届世界高原医学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原医学专家们齐集一堂,制定出了用于高原病诊断的著名的“西宁标准”。“西宁标准”认为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原,就有可能发生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病又分为慢性高原反应、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混合型慢性高原病、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等。其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其次是高原高血压。

18.慢性高原反应是怎么回事,如何治疗?

慢性高原反应是指人进入高原居住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后高原反应症状始终存在的一种临床综合病征。本病近三分之一由急性高原反应迁延而来,少部分移居高原两年以后才逐渐出现症状。返回平原后临床表现明显缓解或消失。

引起慢性高原反应的主要原因是高原低氧和低气压环境。劳累、感染、心理素质差以及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可为重要诱发因素。

据报道, 慢性高原反应在高原移居者中患病率为2.72%(平均每100人中有2.72人患病),患病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海拔4000 米以上的高原患病率可达6.52%。

慢性高原反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时轻时重。大多数病人能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

常见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体力减退、性欲减退;头痛、头昏、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情绪不稳;脱发、指甲凹陷、浮肿等。有的病人可出现蛋白尿(尿液分析化验可发现),有的可出现心电图异常。

如果居住高原一定时间后出现上述症状而且始终存在,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就要注意是否患了慢性高原反应。 有的人患了神经官能症和神经衰弱综合征,也可出现与上述症状相似的表现,要注意鉴别。

怎么防治慢性高原反应?

首先要加强高原卫生常识的学习,提高对高原环境的认识,树立适应高原的信心。调节文化生活,创造丰富多采的生活氛围。

注意调整饮食,增强营养,蔬菜水果供应要充足。

在高原地区要适当减轻劳动强度,初入高原时尤应如此。

适当选用有助于减轻高原反应的药品,常用的有参芪花粉复方制剂、复方党参片、人参、刺五加、红景天等。

某些症状明显者可予以对症药物治疗。例如头痛明显难以忍受者可适当服用镇痛药;失眠明显者可适当服用催眠药。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药物要尽量少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患慢性高原反应者绝大多数症状较轻,仍可胜任一般工作。随着在高原居留时间的延长,除极少数人有可能转为其他慢性高原病外,大多数仍可在高原居住。返回平原后大部分症状在2-3个月内消失。

19. 什么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得了此病该怎么办?

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有形成分,其主要作用是将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氧从肺部运送到全身各部位的组织细胞。红细胞的形状呈双凹圆盘状,就是周围厚,中间薄的圆盘状,很像新疆的“馕”,不过小多了,其直径只有几微米,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红细胞内装的是什么?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有何作用?就是与氧结合。红细胞携带氧和二氧化碳全靠血红蛋白。把红细胞比作船,把血管比作行船的河道,当“船”行经肺部时,就将肺内的氧装上“船”。“船”随着血流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卸下氧供组织利用,同时装上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到肺部呼出。然后“船”再装氧……如此循环不已。

高原居民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平原人多,这是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生理性代偿,有利于人体对高原的适应。但如果红细胞数过度增加超过一定限度,对人体来说就由有利变为有害了。试想,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过度增加了,岂不是血液变得粘稠了?过于粘稠的血液是不利于其在血管内流动的。红细胞的这种过度增加用医学术语来说是病理性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就是这种病理性变化导致的疾病。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指人体长期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生活时,由于慢性低氧所引起的红细胞过度增生。临床表现为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占血液体积的比值)增高;病理改变为各脏器及组织充血、血液瘀滞及缺氧性损害。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慢性高原病的一种主要类型,一般发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的高原移居人群中,少数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人群中也可发生。

本病的患病率各地区报道非常不一致。有人报道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的患病率为3.85%,有人报道在海拔5400 米左右的高原居住一年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高达6.92%。总而言之, 海拔越高,患病率也越高。

就年龄和性别而言,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主要发生在男性,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40岁以上的人患病率较高。

吸烟增加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病率,这是大家公认的。香烟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后者进入血液中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相结合。因为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和力比与氧的亲和力大200倍,所以血红蛋白一旦跟一氧化碳结合, 就失去跟氧结合的能力,从而使红细胞从肺部向全身组织细胞运输氧的能力大打折扣。一氧化碳还阻碍已经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从血红蛋白中解离出来,从而阻碍血液流经组织时向组织供氧。此外,一氧化碳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害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管腔变窄,影响血流。在上述各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人体组织缺氧加重,机体只好在神经体液调解下以增多红细胞的方式来进行补偿,其结果是增加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数明显增多,导致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对全身组织器官产生广泛损害,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昏、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失眠、纳差、腹胀、消瘦和记忆力减退。部分病人尚有嗜睡、昏厥、视力模糊、肢体麻木、颜面及下肢浮肿、鼻出血、呕血和黑便等。女性可出现月经失调。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病人有一种特殊的“多血质”面容,表现为口唇、面颊、耳轮边缘、指趾及甲床等处呈青紫色;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而呈紫红色条纹;眼结合膜充血;舌的上下表面和口腔粘膜呈绛紫色甚至乌黑。检查可发现肝脾肿大。

如果到医院化验血液,血红蛋白明显增加,可达20~30克/每100毫升血液;红细胞可达 650万以上/每立方毫米血液 ;白细胞和血小板大多正常。

血液流变学检查显示血粘度增高。

需要注意的是,高原地区常见的慢性肺心病和一些其他疾病也会引起红细胞增多, 有一种叫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的病也会有红细胞增多。要注意鉴别。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增强机体的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减少机体的耗氧量,改善脏器的血液循环。

一般治疗:减少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尽可能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尽量减少在高原的耗氧量。重症病人应避免长期卧床,以免因血流缓慢而发生血管栓塞等并发症。饮食以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戒除烟酒。

间断吸氧可使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每分钟1~2升,每次吸氧1~2小时,每天1~3次。吸氧可减轻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和头痛症状。

对症治疗头痛、头昏、食欲不振、腹胀、咳嗽明显者可予以对症治疗。但应避免长期大量服用阿斯匹林等刺激性药物,以防消化道出血。尽量少用镇静药。

放血疗法 有一种不常用的放血疗法,必须住院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可试用乙烯雌酚口服或肌肉注射,一日量不超过2毫克。该药用量过大或应用时间过长可出现男性乳房增大、性功能减退以及骨关节疼痛等副作用。

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点滴,口服复方丹参片亦可。

中医中药治疗可用“血府逐瘀汤”、“四物汤”加减治疗。狭叶红景天可用于治疗本病,该药能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被称为“适应原”;该药还有破坚、消积、止血和止泻功效,小量养血活血,大量破血。

重症病人可转送到平原或低海拔地区。病人脱离高原环境后可逐渐好转或痊愈。对合并有心衰、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或脑梗塞的病人应该积极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向低海拔地区转送。

20. 什么叫高原心脏病,如何防治?

高原心脏病是在高原低氧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肺小动脉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最后导致心力衰竭的一种心脏病。

高原心脏病发病缓慢,病情逐渐加重。表现为心悸(心跳得难受的感觉)、胸闷、头昏乏力、睡眠不佳。常有咳嗽、血性痰、厌食、腹胀、浮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后感到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睡眠时突然呼吸困难,须端坐呼吸)等。检查可发现心脏扩大、心律不齐、心脏杂音、肺部罗音、颈静脉怒张(颈两侧静脉鼓起)等。

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高原心脏病主要发生于从平原移居到高原或从中度高原移居到更高海拔高原者。本病一旦发生心力衰竭,诊断并不困难。在疾病早期尚未出现心力衰竭时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X线、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诊断。

高原心脏病要注意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进行鉴别。

高原心脏病的防治

加强高原卫生保健,增强高原移居者的习服能力,可减少高原心脏病的发生。劳累和呼吸道感染常常是高原心脏病的诱发因素,因而在高原地区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剧烈运动。积极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可减少高原心脏病的发生。

一般治疗

吸氧每天吸氧2~3次,每次1~2小时,氧流量以每分钟2~4升为宜。

氨茶硷口服,每次0.1~0.2克,每天3次。

补充各种维生素,尤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C。

心力衰竭的治疗

出现心力衰竭时可在医师指导下采用利尿、强心、扩血管等治疗。

转到低海拔地区治疗

一般情况下,应该将高原心脏病患者转往较低海拔地区或平原休息治疗,轻症病人下至平原1~2年后可完全恢复。严重心衰病人应在高原就地治疗,待心衰减轻或纠正后方可考虑转往低海拔地区。

21. 何谓混合型慢性高原病?

混和型慢性高原病既有高原心脏病的特点,又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特点。

二十世纪初叶,秘鲁医生蒙赫(Monge )发现世代居住在南美洲安第斯山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的少数印地安人患有一种奇怪的疾病。他们头痛头昏、嗜睡易倦。青紫色的嘴唇和葡萄酒红的口腔粘膜映衬着印地安人特有的橙绿色皮肤,使他们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外表。1928年,蒙赫首次把这种病叫做“安第斯山病”,随后又命名为“慢性高山病”。因为这种病是蒙赫医生首先发现的,所以后来人们也将这种病称为“蒙赫氏病(Monge's disease)”。

我国学者认为混合性慢性高原病与蒙赫氏病基本一致。本病除了具有慢性高原反应的各种临床表现外,还有肺动脉高压和红细胞增多的表现。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多见于居住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的40~50岁男性,平均患病年龄40岁左右,很少见于女性。

本病常见症状有头痛、眩晕、感觉异常、嗜睡、易疲倦、运动耐力减退,少数人可有咯血和气促。检查可见口唇青紫、口腔粘膜呈暗红色、绛紫色甚至黑色;耳廓和面部皮肤暗黑、眼结膜充血发红、甲床出血;可有浮肿、颈静脉怒张和肝脾肿大等充血性心衰的表现。

化验检查显示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升高。X线胸片、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检查均可显示相应改变。

治疗

该病转至低海拔地区可很快好转。青紫、疲乏和神经精神症状迅速改善,心脏缩小。到平原两个月后血液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基本恢复正常。不过在平原恢复后若重返高原,症状又可重现。

血液稀释疗法可使血粘度降低,血氧饱和度升高,肺动脉压下降。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吸氧仅能使升高的肺动脉压轻度降低。

甲孕酮(安宫黄体酮)对通气有刺激作用,可使人体通气量增加,从而升高血氧饱和度。有人报道该药用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效,亦可试用于混合型慢性高原病。

22. 什么叫高原血压异常?

高原血压异常是指移居高原者血压持续高于或低于正常值,返回平原后不经特殊治疗而恢复正常,重入高原后血压异常又出现的一组综合病症。

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症和高原低血压症。

调查资料显示,初入高原者血压可在短时间内普遍升高,这是人们对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随着机体对高原的习服,血压趣于稳定。绝大多数人进入高原后血压轻度升高持续一周左右即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造成机体功能紊乱,血压持续升高或降低而发生高原血压异常。

高原血压异常的发病诱因与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移居高原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个体差异和劳动强度等因素有关。患者重返平原3~6个月后一般均可自行恢复。

23. 什么叫高原高血压症?

凡以往血压正常,移居高原后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高压)大于或等于16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低压)大于或等于95 毫米汞柱,返回平原后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并能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和其他原因所致高血压者,可诊断为高原高血压症。若同时合并其他慢性高原病临床表现并符合有关诊断标准者则应诊断为其他慢性高原病。

高原高血压患者的自觉症状较多,可有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耳鸣、口干、易怒、失眠、多梦等。

检查可发现血压升高超过正常值。单纯收缩压升高较少,多表现为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其次是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

诊断为高原高血压者最好拍X线胸片、作心电图,还应查眼底,作血、尿化验检查。

治疗

轻症病人适当休息,间断吸氧。精神焦虑者口服谷维素每次20毫克,每天3次,或适当服用安定片。失眠者可于睡前口服安定片5-10毫克(2-3片)。必须注意切勿长期服用安定片,以免形成依赖性。头痛明显者可口服去痛片,每次1片。

降压药物治疗:心痛定每次10毫克,每天3次口服;或卡托普利每次12.5毫克,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也可服用复方降压片每次1-2片,每天3次。降压药物种类较多,应在医师指导下选用。

重症病人应转至低海拔地区,低转后血压会逐渐降至正常,伴随症状也会消失,预后一般良好。

预防

进入高原地区后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加强营养,保证睡眠,增强习服能力。

24. 什么是高原低血压症

居住在高原者在不同时间内多次测量血压,收缩压(高压)小于或等于80毫米汞柱,伴有一定的临床症状,返回平原后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低血压状态者,可诊断为高原低血压症。本病多以收缩压降低为主,舒张压(低压)正常或稍低。

除血压偏低外,本病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心悸、疲乏、眼花等。每天晨起或站立过久时上述症状较明显。部分病人可有失眠、记忆力减退、手足发麻和轻度浮肿。

治疗

多数患者无需特殊治疗。血压轻度偏低者,经适当休息和体育锻炼可自行恢复。

症状明显者可予以对症治疗:谷维素每次20毫克,每日3次口服;也可酌用镇静剂。中药人参、党参、黄芪、麦冬、升麻、五味子、附子等有一定效果。也可服用补中益气丸、复方党参片、红景天等。

(作者简介:张生林,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红细胞海拔高原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经常镜下血尿是怎么回事
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对肾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意义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世界海拔最高县西藏双湖县纳入国家电网主网覆盖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孩子的潜力无限,这样的“狼爸”可以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