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的内涵与价值

2009-09-05 07:22黄小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微观课程内容生理

黄小波

体育课程结构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研究内容之一。体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作为课程的微观结构,它必然存在着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存在着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关系;前者是形式结构,后者是实质结构;这就是课程的“双重结构”理论,是所有课程的共性。由于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其他启智性课程不同,因此,在考虑学科的内容结构、心理结构的同时,还要考虑课程的生理结构,所以,体育课程的微观结构应当是“三重结构”。

一、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内涵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演绎于双重结构理论。因为,体育课程与启智类课程一样,也具有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但是,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科的主要特征是运动性;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所以,学生学习过程始终与生理变化联系在一起,学生运动过程的生理变化导致的学习方式变化更要受到关注。因此,体育课程不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只具有双重结构,而应当包括“逻辑关系、心理关系和生理关系”在内的“三重结构”。即:①以学科逻辑结构为依据的形式结构,②以学生生理发展为依据的实质结构,③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依据的实质结构。

体育课程的逻辑结构是指体育运动自身的知识技能体系,它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并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与教学规律存在着逻辑关系;体育课程的心理结构是与儿童成长与心理、社会成熟度的发展规律有关,它以体育课程学习心理规律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变化规律为依据的;体育课程的生理结构是以儿童生长与生理成熟规律、体育与健康之间内在联系与规律以及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素质的客观要求为依据的。体育课程的逻辑结构、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在微观上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绝对统一的。因此,三维立体形式应该是表达三者关系的最佳形式。

体育课程“三重结构”的见解,是符合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的。由于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及它的运动性,决定了体育课程微观逻辑结构中的知识技能体系,不会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的“符号”型知识技能体系,而是与生理活动相联系的运动技术技能知识体系;体育课程微观心理结构,也不会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以符号性逻辑思维为主的心理结构形态,而是以运动为特征的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心理结构形态;体育课程的目标与结果也不会像启智类学科那样,最终获得的是由“符号型”知识技能转化而来的经验而是由身体练习过程而获得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三维健康。如果抽掉了体育课程的生理结构,不仅逻辑结构、心理结构失去了载体,体育课程也失去了特性和应有的功能。

由此可见,在体育课程微观结构中,逻辑结构、心理结构、生理结构缺一不可。其中,逻辑结构它体现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体现的是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课程目标、任务的特殊性。

二、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形式探讨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中逻辑结构,是指体育课程必须根据体育学科本身的内在系统和内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教育现象,也是一门科学,它有自身的内在体系和规律,体育课程的逻辑结构正是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和教育现象的体育的客观规律与内部联系的反映。所以,体育课程逻辑结构反映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中的心理结构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体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育心理规律是体育课程心理结构形成的依据;二是指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必须包括心理指标。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中的生理结构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体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二是指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必须包含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生理发展指标,生理要素本身是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组成部分。体育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必须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引起人体机能的一系列变化,才能起到发展体能,增进健康的作用。

体育课程总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这是因为:体育课程是一门运动性课程,它的学习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的改变。因此,它的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各种运动项目和活动性游戏构成的身体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相互交流的学习伙伴和教学对象;并且需要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学习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体能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技能与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因此,体育课程与生理变化紧密相连。

三、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的建设价值

“三重结构”模式不论你有意识去理解或者无视它的存在,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或课程设计中始终是存在的,人们在不自觉地应用当中,由于把握不好三者的关系,容易发生结构上的偏差。因此,提出“三重结构”思想的功能主要在于使人们从自发应用提高到自觉应用,从惯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对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三重结构”思想客观地存在于体育课程微观结构之中,完整地理解“三重结构”内涵,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第二,“三重结构”思想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有力依据。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必须考虑逻辑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的和谐与均衡。

第三,运用“三重结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在课堂的组织和教学中,用“三重结构”思想不断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使教学活动达到比较完美的水平。

第四,“三重结构”思想丰富了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内容,优化了传统的双重结构理论。

第五,运用“三重结构”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师角色意识,从传统的竞技运动教育观转变为三维健康观;由传统的教学“统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互动的参与者和学习伙伴。

四、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引发的思考

1运动技能教学不应淡化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改革的一个焦点,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不再作具体的规定之后,教什么?怎么教?是广大教师面临的困惑。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领域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而运动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就是这个“载体”和“途径”。运动技能教学是增进学生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如果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增进健康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体育课程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整体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教学,还进一步明确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这说明,《课程标准》不仅没有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相反更为突出了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目标和内容。没有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就会变为活动课、休闲课、游玩课,体育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决不能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严格和科学地精选体育教学内容。有层次、有重点地“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2强调心理发展适应社会

体育实践类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为鲜明的特殊性就是运动性,它是由该课程的固有特征一“身体练习”所决定的。运动学习属于身体认知,属于区别于逻辑认知的特殊领域,它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领域是实现体育功能的重要载体。

采用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程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在体育课上,身体练习中的乐与累,苦与甜,成功与失败,学习都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是实现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温床。

如果离开了身体练习,那体育课和其他学科课程就没有了区别,体育课也就变成了“健康教育课”了。从“三维健康观”的角度来看,通过身体练习,可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否则,“三维健康观”就失去了依托。

总之,“三重结构”思想对教师们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应的价值功能,愿大家拓展思路,加强观摩与多元化交流,为贯彻《课程标准》做出新的成绩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华,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吉学武,体育基础课程实施的本体策略,教学与管理。2009(01)

[3]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微观课程内容生理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微观的山水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