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

2009-09-05 07:22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主体价值体育

马 力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樑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下来界定价值,指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关于“取向”,在日常表达中,一般认为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选择标准或路径,类似于“取道”。我国学者黄凯锋在其《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中指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体育价值主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表达的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它从总体上反映出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一般认识。本文所称的学生体育价值取向,是指当代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的体育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是当代学生体育价值欢的重要表现。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决定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参与程度,是学校体育课程研究中根本性的研究课题。

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社会转型。在这个今非昔比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学生群体作为我国教育活动的学习主体,是当代社会中最富革命精神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他们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最为敏感,最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分析当代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可以从总体把握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改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这一切,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专业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实地调查和观察表明,当代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表现出三个基本层面,即宏观取向、课程取向和活动取向。

一、当代学生体育价值宏观取向的理论基础

当代学生体育价值的宏观取向,可以从三种视角来观察,即:在哲学视角上,正在由社会本位价值转向个人本位价值;在功能视角上,正在由单一性价值转向多元件价值;上述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对于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既是一种难得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1哲学视角:由社会本位价值转向个人本位价值

我国体育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学校体育作为阶级斗争和政治服务的工具,具有极强的工具理性。直到20世纪末期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实施之前,体育价值取向基本上以社会本位为主,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学生个体则单纯地表现在掌握技术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学生心理和社会发展未能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学校体育课程开始把重点放在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方面,顺应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而使个人本位价值得到了弘扬。个人本位的实质,就是把学生个人的发展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促进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从而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在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体育观的重大变革。

2功能视角:由单一性价值转向多元性价值

当代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由原先单纯的生物性体育功能,正在逐步转向追求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元性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上,所促进的是个人体能的发展,所谋求的是个体的生物学效果,这就是体育单一价值观的典型表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技能教学论还是增强体质论,大都没有超出这种单一化的格局。

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三维体育观的出现,学生的体育价值目标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体育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所谓三维体育观,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体育观。它要求人们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来看待体育,即把体育看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的价值结构。这种体育观认为,现代体育是一种社会性的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高度统一的动态过程。各种体育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生物、心理、社会三大方面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宏观上,各种群体性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间的联系,已经成为现代体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因素。现代人的体育投入,不只是为获得健体强身之效,也是一种社会参与和文化消费,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因此,在现代社会里,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或是通俗质朴,或是高雅豪华,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物、心理和社会需求。用这种观点看体育,可以看出,现代体育是人们自觉地将知识、体力、心理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的各种形式,以维护人的健康、加强人际交流、促进个人社会化,乃至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为目的的文化系统的行为。简言之,人们的体育行为,是符合体育文化要求具有多种文化内涵的身体行为,是一种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维共进的社会行为。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体育价值的影响

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除了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学校体育领域内部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体育课程的性质及其价值取向、体育教师教学的价值取向等。当代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一方面体现了新时期我国体育课的价值主体对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的需要和期望,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其功能。对于体育课程的性质,国内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2002年教育部《纲要》规定:“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述提法,改变了过去一贯强调的“培养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等使学生被动承受的提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体育课程成为能够自己支配的活动。显然,这种变化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2体育课程的价值

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不仅与体育课程的性质有关,而且还与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有关。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学生对体育过程中竞争与合作、人际交往等层面的认识也就不一样。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课程的价值取向与课程的性质紧密相关。李秉德在《教学论》中,指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

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它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都有影响,受课程的性质和课程主体自身的需要所制约。

三、现阶段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优化

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会呈现多样化。除了强身健体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外,人际交往、身心娱乐以及健身健美等价值取向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构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中进行价值观教育。

首先,站在宏观的角度,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我国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教育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等,从而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过程中采用客观的评价标准,把个人的价值取向同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讲,要改变传统的体育锻炼价值取向。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偏重技术技能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技术标准化价值取向。和谐社会背景下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在以往的基础上要不断更新和内容丰富化。学校体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磨练意志,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体协作、公平竞争的现代社会意识。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和个人愿意选择项目,自觉地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锻炼,以达到身心愉悦、强身健体的目的。只有当学生个体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才能更深切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体育的价值,才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群体的稳定。

现代教育课程论的研究结果表明,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者的统一是课程价值目标的基本取向。体育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课程,其价值取向不仅要注重课程的科学价值取向,而且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长远发展。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最后,在课程价值目标的制定方面,应考虑我国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更要考虑学生个体长远发展的需要。只有学生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的需要后,才能在整体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更趋于灵活,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

(责任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主体价值体育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粒米的价值
2016体育年
“给”的价值
我们的“体育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