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

2009-09-05 07:22李庆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音乐课精神情感

谢 征 李庆生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功能定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效的方式。它主要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发挥审美功能的培养。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引起学生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缺位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音乐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达到它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失去了音乐课程应有的独立品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素质教育中,忽视音乐教育

首先,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经济贫穷、观念落后的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许多中小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的升学率为主要教学目标,把音乐课当作“副科”。每周的课时本身就少(1~2节/周),若逢大考、中考,甚至小测验,语、数等“主科”教师就随意挤占本来少得可怜的音乐课,还有些学校某些年级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严重剥夺了学生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发展。从师资来看,农村中小学工作条件和待遇并不乐观,再加上音乐课是不被列入教师教学评估和评先评优的范围,使许多音乐教师不愿在这里工作,或工作不安心。这些地方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兼职,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另外,由于经济的限制,学校的基本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简陋,有的小学甚至没有一台普通的脚踏风琴,更谈不上所谓的钢琴以及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了。由此看来,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目前在欠发达的地区还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

2在音乐教育中,忽视音乐为本

音乐教育开展较好的地方,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严重脱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在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有相当一批音乐教师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凌驾于音乐内容之上,音乐艺术的教学内容成了音乐课中的点缀和陪衬。更严重的是,音乐教育成了其他学科教育的附庸,其自身审美教育的特点消失殆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对音乐课中的学科综合存在错误的认识和理解。

3在以音乐为本的音乐教育中,忽视学生的艺术情趣教育

从简单的知识、技能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艺术情趣的美育,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并积极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这是素质教育赋予音乐教育的品格。但是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或受师资、设施的限制,再加上班级规模的庞大,教师把音乐课上成唱歌课,把唱几首歌、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当成学习音乐的终极目标。这种艺术教育就有悖于音乐教育的本质,使音乐艺术教育走向死胡同。

三、塑造中小学生审美精神赋予教学的意义

第一,教学内容审美化是塑造审美精神的基础。数学内容的审美化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审美把握,一方面要求音乐教师结合所教内容,充分展示其艺术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挖掘,使学习内容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塑造其审美精神和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是塑造审美精神的具体展现。教学过程的审美化体现了教学的动态美。它把教学美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和灵活的教学结构具体、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审美的陶冶,提高了审美能力,优化了审美精神修养。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审美精神是学习艺术的灵魂。

第三,教学手段与审美方法是塑造审美精神的载体。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审美化体现了教学的静态美,它是教学审美化的外在条件。没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审美化,教学过程的审美展示和教学内容的审美传递都不可能实现,塑造小学生审美精神就成了一纸空文。

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的阐述:“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单纯地学会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塑造学生具备应有的音乐审美精神。

1塑造审美精神,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迅速调节情感,引起共鸣。审美精神的塑造,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精神,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才能提高审美感知力,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选择那些具有优美旋律、富有明快节奏的音乐,让学生深感乐曲之美;选择形象鲜明的音乐去叩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情感得到满足;创设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音乐学习环境与艺术氛围,使学生感到快乐。这样,让学生在听、唱、奏、律动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塑造审美精神,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例如,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剪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两军激战的场面,融合听觉、视觉、想像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培养,从音乐内容中主动感知军营如林、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场面,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2提高审美表现,塑造审美精神

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需要当众表达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表现”是新课标中提出的重要理念,贯穿了音乐教学的所有过程。在名乐课堂中,应充分凸显“表现”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中小学音乐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音乐课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还要塑造学生的审美精神,应该引导学生在表现中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教师应该将美学精神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激情性地参与发现美、创造美。

3塑造审美精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另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欣赏者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思想得到升华。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快餐文化的影响,高雅的民族音乐文化已不占主导地位,流行音乐被渗透到各个角落。音乐老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任,让学生区分流行歌曲中的良莠。同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和课内外活动,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以及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精神、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塑造健康高尚的审美精神的目的。总之,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审美精神。

参考文献

[1]肖丰论代美术作品赏析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华中师范大学[D],2005

[2]万书元,艺术教育究竟向何处去——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个案研究,东南大学[D],2002

[3]王赫楠,在聆听中感受美——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

[4]肖玉兰,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透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03)

[5]金鑫冲小学音乐教育浅识安徽教育,2000(11),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音乐课精神情感
虎虎生威见精神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拿出精神
情感移植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