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与迟钝

2009-09-14 03:18陈鲁民
百家讲坛 2009年16期
关键词:高句丽宋神宗安禄山

陈鲁民

敏感与迟钝是人的两种不同反应速度。一般来说,敏感比迟钝要好,故与敏感联系的词都是褒义的,譬如机敏、敏捷、敏锐,而与迟钝相关的好话就不多了,选最形象的一句来代表吧——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但凡事过犹不及,太敏感了也未必是好事,不论对人还是对己,特别是那些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君主。

朱元璋就是一个过于敏感的人。浙江府学林元亮替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其中有“作则帝宪”一语,他马上反应文中的“则”是骂他为“贼”;杭州府学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他又怀疑文中的“光”是光头,讽刺他做过和尚;有人做灯谜,马蹄画得特别大,朱元璋大怒,认为这是暗讽马皇后是个大脚——不容分说,一律杀、杀、杀!

相比较而言,宋神宗就比较迟钝。御史李定举报苏轼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影射皇帝,宋神宗说:我怎么看不出来呢?李定又进一步启发他:“皇上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之心,莫过于此!”宋神宗却不以为然地批驳说:他自写龙,与我何干,人家诸葛亮还叫卧龙昵!多亏宋代的皇帝都比较“迟钝”,所以没有一个文人因文字狱掉脑袋。

隋炀帝也是一个极敏感的人。从小里说,哪个诗人比他诗写得好,都会让他恼羞成怒,为此还杀掉了诗人薛道衡。隋炀帝下旨,叫薛道衡撰文为皇上歌功颂德,薛用尽功力,写了一篇为隋文帝唱赞歌的文章。没想到,隋炀帝那敏感劲儿上来了:你这样把先王捧到天上,说得天花乱坠,岂不是在讽刺我吗?拉出去斩了,看你还能不能再写“空梁落燕泥”了。从大里说,他即位后,为耍威风,要求高句丽王高元入朝未成,觉得大伤自尊,便举全国之兵三伐高句丽,伤亡惨重,国力耗尽,最后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过于敏感不好,有时太迟钝了也会误事。晋惠帝司马衷,那就是个迟钝到家的蠢货,他正在和宫女玩游戏,有人报告说,外边闹灾荒,老百姓没粮食吃了。他磨蹭了半天,才批示说:“何不食肉糜?”幸亏那时没有弹劾制度,要不然就冲他这句话,就得下台。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就是个例子。在接到日本渔船被美国潜艇撞沉的消息后,正在打高尔夫球的森喜朗反应迟钝,没有立即开会商量对策,而是继续打高尔夫球,此事激起民愤,支持率急剧下降,他不得不下台走人。

而敏感与迟钝如果用错地方,照样会大事不妙。李隆基对美人特别敏感,只是远远见到一次杨玉环,就忘不掉了,于是不顾伦常,不知羞耻,千方百计把儿媳妇变成了老婆。可他对安禄山的反叛阴谋却迟钝得很,虽然一再有人向他举报安禄山的反叛证据,他却麻痹大意,不以为然,终于酿成大祸,花团锦簇的大唐盛世就毁在他的手里。同样,斯大林也是把敏感用颠倒了,他对手下的将领、官员疑心重重,极度敏感——他们一言不慎,就会被怀疑是“内奸”,一事不妥,就会被当成“特务”,为此,肃反杀掉了成千上万的优秀红军将领和各界精英。而对于德军的入侵,虽然有源源不断的相关情报送到他面前,他却反应迟钝,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结果在德军的闪电战面前措手不及,使苏联遭受重大损失。

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的人,并不是在所有事情、所有时间里都反应敏感,而是该敏感就敏感,动若脱兔,该迟钝就迟钝,静如处子,关键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猜你喜欢
高句丽宋神宗安禄山
杨国忠的预言
唐玄宗&安禄山:一个敢宠,一个敢作
中国北方民族世界文化遗产
略论王安石变法中神宗与王安石关系的变化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高句丽研究历程及其成果
靠跳舞发迹的安禄山
“靠山”的“山”原指“安禄山”
宋神宗的处下
乱世飘摇中的纵横捭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