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水稻节水近控制灌溉技术应用试验研究

2009-09-18 08:50吕秀艳陶明华
关键词:需水水层土壤水分

吕秀艳 陶明华 王 波

摘要:全胜灌区管理站位于嫩江水系的讷谟尔河左岸,距讷河市城南十公里的讷克公路北侧。水田面积两千多公顷。水土和气候条件在东北寒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关键词:寒区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应用试验

0 引言

试验地为中层粘底炭酸盐草甸黑土,土壤PH值8.1显碱性。作物生长期在110天左右,初霜期在9月10日左右,水稻生育期积温在2300℃左右。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控制灌溉技术试验(简称控灌)共设9个小区,每个小区长6.66m,宽2.0m,面积13.3㎡。为防止侧渗小区四周用混凝土浇筑,地下50㎝深,地上20㎝高。控制灌溉试验采用两个处理(控Ⅰ控Ⅱ),当地常规灌溉(简称常灌)设1个处理,共三个灌溉处理随机排例三次重复,共9个试验区进行对比试验。各试验区采用管道送水,水表测水量,配有水尺测水深。用MP土壤水份仪测土壤水分。各生育期水层及土壤水分管理详见表1、表2、表3。

注:①控Ⅱ处理遇降雨田间可蓄水(分蘖后期除外),但蓄水不超过50mm。②控灌Ⅱ处理在水稻分蘖末期结束,不管土壤水分是否达到控制下限都需灌水。

表1和表2说明:①在遇低温冷害时(返青期最低温底降至3℃以下,拔节孕穗期最低温度低于15℃)需灌水保温,田间保留与常规灌溉相同的水层。②在防治病虫及施肥、施药时可采用常规灌溉。

注:常灌在返青后建50-70mm水层进行追肥灭草,保水5-7天⑼。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不同灌溉技术对水稻生态的影响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溥水层(10-30mm)返青活苗,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保留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以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适宜组合,并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敏感程度和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是在水稻非关键需水期,通过控制土壤水分造成适度的水分亏缺,改变水稻生理生态活动,使水稻根系和株型生长更趋合理。在水稻关键需水期通过合理供水改善根系土壤中、水气热、养份状况及田面附近小气候、使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更趋合理有效、促进水稻生长,不仅减少了灌水次数和灌溉水量,而且促进了水稻根系生长发达,控制水稻地上株型的无效生长,较充分地发挥水稻生长的补偿效应,从而形成较合理的群体结构和较理想的株型,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通过多年的试验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对水稻植株生态变化有一定影响,详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灌溉处理的叶面积指数都在抽穗开花期达到最高值,至黄熟期随着叶片的衰老,叶面积指数逐步下降,但通过控制灌溉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到黄熟期后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比值,从而说明控制灌溉可以延长水稻功能叶的寿命,抗倒伏、增强抗逆性,加快干物质的积累。

2.2 不同灌溉技术对产量的影响 通过多年试验表明,由于灌溉技术的不同,水稻产量的构成也有所不同,详见表6。

从上表可见控Ⅰ处理比常灌增产1.2%,控Ⅱ处理比常灌增产3.5%。由此说明控灌水稻促进了分蘖早生快发,尽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有效分蘖,并使产量构成因子同时生长,减少了因子间的相互制约,从而使群体的增产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进而提高了产量。

2.3 不同试验处理对需水量的影响 稻田水分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要使水稻正常生长,必须满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要求才能确保生理活动的旺盛进行。通过多年的试验说明控灌技术的应用显著的减少了水稻棵间蒸发和渗漏耗水,并使水稻根系吸水和叶面蒸腾水分之间处于新的协调状态,从而在满足了水稻生长需水的同时又明显的节约了灌水量,和减少了灌水次数,详见表7。

通过试验表明控制灌溉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水稻产量,而且显著的节约了灌水量。控Ⅰ平均节水38.6%,控Ⅱ平均节水53.2%,可以看出控灌Ⅱ处理的可增加对有效降雨的利用、节水显著、增产辐度也高是最优的灌溉组合。所以表明要使水稻实现节水、增产必须根据水稻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特点,尤其是在影响产量的关键需水时期保持适宜的供水指标,并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使水稻在控灌技术栽培条件下群体结构合理,个体发育键壮,从而达到显著节水而增产的目的。

猜你喜欢
需水水层土壤水分
黄渤海不同水层中浮游植物对灰霾添加的响应
高压电缆大截面分割导体焊接后的机械性能及缓冲阻水层设计
新立城水库生态需水及调度研究
建平县生态需水保障程度研究
西藏高原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河套灌区试用无人机获取作物需水信息
不同覆盖措施对枣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北运河河流生态需水分段法研究
植被覆盖区土壤水分反演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土壤水分的遥感监测方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