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与情——歌唱艺术的核心

2009-09-22 08:04
文学与艺术 2009年8期

潘 玲

【摘要】歌唱艺术中的声与情,即技与艺,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扣人心弦、沁人肺腑的完美艺术效果。因此在歌唱学习与训练中,需正确处理声情关系,避免走进重声轻情、重声轻字、声情脱节等误区。用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与高超的声音技术技巧相结合,去演绎作品的艺术内涵,真正达到声情并茂、震撼人心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歌唱艺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在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最完美的艺术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通过艰苦训练才能得以实现。但在声乐学习与演唱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顾此失彼的偏差。有的人重声轻情,音色优美、声音规范、技术过关,却没有打动听众的心;有的人重情轻声,演唱完全投入于舞台表演中,声音缺乏基本技术的支持,没能发挥出“人声乐器”的特殊优势,脱离了歌唱艺术的技术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围绕歌唱艺术的核心——即声与情,正确诠释并处理好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真正做到艺术性的歌唱。

一、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的理想境界

歌唱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人类出于本能的最原始的音乐表现。古人亦曾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乐记》) [4]说明歌唱顺应了人的天性,道出了“语言的尽头便是歌唱”的道理。歌唱艺术是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发声的技能技巧与歌曲情感的表达构成了歌唱的整体。歌唱艺术最理想的境界是“声情并茂”,它不仅是声乐艺术演唱中主要的审美特征.,也是声乐演唱艺术的灵魂和核心。只有正确处理好“声”与“情”的关系,才能情思横溢、以情动人、叩击心扉。将人带入“大乐与天地同和”的音乐审美境界,达到用美妙的声音伴心灵歌唱的感人目的[1]。

歌唱艺术的核心——即声与情,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歌唱的灵魂。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充分表达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才能使歌唱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声情并茂”不仅是我国声乐学上的一条基本原则,还是歌唱者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可以说,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而要达此境界,歌唱者只有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歌唱技巧,修炼出艺术化的声音,用心灵感受并表现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这样才真正做到了艺术性的歌唱;才使歌者和听者达到情感的交流和共享;才使歌唱艺术显示出永恒的魅力。

此外,在歌唱艺术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声与情又是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辅相成又不能相互取代。一方面,要达到“唱情”,必须借助于“唱声”,以“声”表“情”,寓“情”与“声”,没有“唱声”之功,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另一方面,规范性的声音技巧力图驾驭情感,而情感似一匹野马,要冲破声音技巧的束缚去自由伸展。因此,歌唱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这对既矛盾又统一关系的过程。声与情只有始终保持互为基础、互为支持、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技艺结合、完美统一的理想境界[2]。

二、避免走入“声”“情”关系的误区

“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 ,声与情始终是歌唱艺术中相伴而生、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因声与情均有着自身的不同特点与规律,在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偏颇。因此演唱者要达到声情并茂,技艺结合的境界,必须走出下述常见 “声”“情”关系的误区。

(一) 重声轻情

重视声音技术,忽略情感表现是歌唱艺术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手段,情感才是目的。常见有些美声唱法的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声乐技巧的训练,歌唱中过多注重了气息的支持、声音的圆润、共鸣的位置等,长期以来为追求声音、表现技巧而忽略了情感的基调。当他们登上舞台时,就会为声音而紧张,致使歌唱呆板僵硬有声无情,作品内涵与情感表现空洞,缺少艺术感染力。这种以炫耀自己的声音技巧为歌唱的目的,忽略声音情感与思想内涵的偏向,致使声情脱节,给人一种不完全、不尽兴之感。

(二) 重声轻字

如果说重声轻情是歌唱训练中一大偏颇的话,重声轻字则又是另一种常见的偏向。歌唱是声乐语言的艺术,是声音和语言的完美结合。现代声乐艺术的主要因素是字而不是音,“字清”这个在歌唱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即是对演唱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演唱效果的核心环节。常见有些歌者一味追求声音,忽视咬字吐字及字意的表达,出现“音包字”的现象,致使听众听不清歌词内容,更无从理解歌曲内容及情感,从而失去了歌唱的意义。而意大利的卡鲁索是第一个废除常规的、忽视歌词成为音乐奴隶传统唱法的美声学派歌唱家,他之所以相比其他声乐家更杰出,就是通过动人的声音和清晰的吐字,表达字里行间的内容及音乐内在的情感,最终使听众懂得和感受到歌曲的含义[5]。

(三) 声情脱节

在声乐学习与教学中,还存在“先声后情”的倾向。常见于部分学院派学生中,他们的理由是:“声音没解决,何谈情感表现”。错误的理解为练好声音在先表现情感在后,把自己的注意力几乎全部倾注到声音技术技巧的训练上,此类严重声情脱节的现象,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声乐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以“声”是歌唱的灵魂,而“情”起主导作用为主旨,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互相依靠,互相促进,才能实现声情并茂自由歌唱的艺术境界。只有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才能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才能使歌唱艺术富有生命力,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结语:

歌唱艺术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 [3]。在歌唱艺术中“声”是存在的先决条件和载体,“情”是音乐表达的内核,是歌唱艺术存在的最终目的。以情带生,以声传情,是使声乐艺术具有审美价值的通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因此,演唱者应将歌唱艺术的核心——即声与情有机地结合,既要注意对声音技术技巧的运用,又要讲究音乐语言及情感表达,只有做到 “声情并茂”才能使作品产生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另外,歌唱者还应在美妙的声音中赋予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作品的感悟,以充沛的内在情感调动声音,通过流淌的旋律传达给听众,得到心灵的共鸣,最终使听众产生美的陶冶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潘玲,艺术课程群负责人,讲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