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9-09-22 08:04郭万达
开放导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能源经济

郭万达 郑 宇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指出,目前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发达国家纷纷将对低碳经济投资作为刺激经济的主要抓手,低碳经济将是未来40年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有鉴于此,本文建议,应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家战略,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谈判和有关国际标准的制订中。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点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4-0005-05

[作者简介]郭万达(1965—),江西定南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郑宇劼(1973—),福建龙岩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信息部部长。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近几年来,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最终的出路。一方面,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新技术的投入和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又超出了气候变化本身。全球的政治家们抓住这个概念,重组全球的能源结构,可能引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革命、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说,低碳经济将可能引发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种国际大背景,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战略性问题。

一、未来40年,

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之时,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我们应看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主导世界的新规则,而且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制订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联合国于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初步建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如果说,世界贸易组织(WTO)是要建立国际贸易体系规则,那么可以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是要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规则。第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开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目前,正进入第三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定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开启“后京都议定书”时代。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系统性规则,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各个层面,其中,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体系规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2月英国在《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一个低碳经济》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发表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2月,欧盟委员会将“低碳经济”作为其影响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重点之一;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确定了“总量管制和交易”制度,并通过对高碳经济征税以补贴新能源,通过配额交易发展低碳经济。其中还提出,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征收“碳关税”。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也是《京都议定书》成员国之一。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积极做好国内的节能减排并推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但是,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下,碳排放的增长使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我国仍然是较低的,2007年,人均碳排放我国为3.9吨,略低于4.2吨的全球平均水平,大大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19.6吨)、英国(8.8吨)的人均水平。但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已经接近美国的水平,甚至有国际机构认为,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如果不采取有力的减排措施,国内机构预测认为,到205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0亿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国际机构预测认为,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就将达到150亿吨(麦肯锡,2009)。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不仅影响到我们的对外关系,而且影响到国内发展。从对外来说,我们将面临着来自于环境外交关系的挑战(如何处理与发达国家关系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岛屿国家的关系问题),传统的国家利益观的挑战(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关系问题),对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的挑战(是国家安全问题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对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挑战。从对内来说,我国同样面临着气候变化的挑战,如年平均气温上升、区域降水量明显减少,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明显增高、海平面上升以及冰川快速退缩等一系列问题;面临着能源短缺但浪费很大的挑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高2.5倍、4.9倍、8.7倍。这些挑战本身也说明,我国具有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二)在看到这种挑战和压力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低碳经济作为一场工业革命,是实现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与碳排放量增长脱钩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技术投放,扩大市场规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发展,是对“高碳”模式(化石燃料)的一种替代。低碳经济涉及到人类的基本生活模式如能源、居住、出行等各个方面。新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有新的技术来支撑。因此,有人说低碳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能源革命(ET,Energy Technology Revolution)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从而形成的能源互联网(The Energy Internet)。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工业革命,涉及到工业、建筑、交通各个部门,尤其是碳排放密集的能源业、运输业和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企业。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1970~2004年间温室气体排放近70%来自于能源、工业、交通以及住宅和建筑四大部门,其中能源供应占25.9%,工业占19.4%,交通占13.1%,住宅和商业建筑占7.9%(IPCC,2008)。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报告,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1%,因此能源行业是减排的重中之重(IEA,2008)。

第二,低碳经济引发的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国际上减碳排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技术,第一是替代技术: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即新能源技术。第二是节能技术,如整体联合气化循环发电技术(IGCC),是一种新一代的先进的净洁煤燃烧发电技术。第三是碳捕获和碳存储(CCS)技术,包括燃烧后和燃烧前对二氧化碳的捕获,并在地质结构中寻找可以存储二氧化碳的地方,比如地质封存和深海封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重点推CCS技术。当然,低碳经济所引发的技术革命是一个体系,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节能技术(能源效率)、环保技术、储能技术、建筑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重要的国际贸易方向。比如丹麦,出口的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的技术、产品、服务等)收入,由1992年的50亿丹麦克朗,提高到2005年的近400亿克朗,13年增加了8倍。又如德国,是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系统和设备制造国,在全球风力发电系统和设备市场的占有率高达37%,目前德国的风电设备出口率不低于74%。 2007年欧盟制造商向全世界提供了约70%的大型风力涡轮机,在全球已经安装使用的风能发电设备中,欧盟国家的产品占50%以上,成为向世界出口风力发电设备与技术最多的地区。

第三,低碳经济是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30~40年,全球每年在低碳经济上的投资至少在5000亿美元以上(世界经济论坛,新能源财经,2009)。根据《斯特恩报告》,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浓度限制在550ppm(百万分率)二氧化碳当量水平所需的费用为全球GDP的1%,相当于每年5000亿美元左右。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计,如果我们要将温室气体浓度限制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那么从现在起直到2030年,每年约需要将5500亿美元的资金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技术。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在2007年至2030年期间需要超过26万亿美元(IEA,2008)。

这些投资将用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智能电网、CCS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报告中估计,目前有1700亿美元的能源效率投资机会,其内部收益率(IRR)将达到17%或更高(麦肯锡,2008)。麦肯锡的研究表明,一项旨在利用提高能源效率的成本效益机会的计划,有可能使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减少一半,并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极具吸引力的投资回报。据《新能源财经》估计,智能电网需要的投资额为8.6万亿美元(包括修复和替换现有的传输和分配网络所需的6.8万亿美元)。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全球将掀起投资高潮。据麦肯锡估计,假设中国在2016年到2030年间全面推广电动汽车,新增投资将高达平均每年700亿欧元以上(麦肯锡,2009)。

二、低碳经济已成为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

走出金融危机的重要抓手

历史的经验表明,历次大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要真正走出来,货币政策固然是重要的,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靠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增长点。现在来看,低碳经济就是走出全球金融危机所需要的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增长点。现阶段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低碳技术带来的巨大的产业革命机会,无论是上游资源还是下游消费品的生产,都将面临结构和总量两方面的重整。

研究梳理美国、欧盟、英国、德国和日本应对金融危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特点:

1.通过立法或政府政策确立减排的目标。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提出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2050年在1990 年水平的基础上降低80%;欧盟部长理事会于2009年4月6日通过《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英国议会2008年11月26日通过《气候变化法案》,提出在2020年以前把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4%,2050年减排80%;德国计划到2020年在1990年水平上减排二氧化碳40%;日本政府提出将温室气体减排中期目标定为2020 年与2005 年相比减少15%,长期目标定为2050年比现阶段减少60%~80%。

2.通过政策措施确立行业标准,实现减排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美国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提出到2012 年和2020 年,公用事业公司必须满足发电量的6%和20%来自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并且规定到2030年所有新建筑物达到“碳中和”或者“零排放”目标。美国还在2009年5月公布首个全美统一的汽车排放标准和美国历史上最严格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欧盟在《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中,除了提出对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外,特别制订了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内容。英国政府于2009年7月15日发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的国家战略,提出到2020年40%的电力来自低碳领域,其中大部分为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日本提出2020年要使70%以上的新建住宅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目前水平的10倍,到2030年要提高到目前水平的40倍。

3.将政府投资、金融支持以及通过激励政策鼓励私营部门投资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重要措施。美国能源部计划通过清洁能源调度署为清洁能源项目提供直接贷款,未来10年鼓励私人部门向清洁能源领域战略性投资1500亿美元,由此提供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美国能源部2009年还宣布,拨款24亿美元,资助扩大和加快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CCS)商业性技术开发。2009年5月,欧盟部长理事会和欧洲议会通过总额近40亿欧元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2009~2010年,将有23.65亿欧元用于天然气和电力基础设施项目,5.65亿欧元用于海上风能发电项目,10.5亿欧元用于碳捕获和储存项目。英国政府在《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中提出,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德国政府2009年启动每年总金额超过4亿欧元的热能市场的气候友好投资计划,规划推动至2013年。日本政府于2009年4月20日公布的《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提出,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

4.将新能源发展和能源效率提高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目标之一。美国奥巴马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9年2 月17 日通过《复兴和再投资法案》,到2012 年,保证美国人所用电能的1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这个比率将达到25%;到2025 年,联邦政府将投资900 亿美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欧盟在《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同时,欧盟委员会计划筹措50亿欧元用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创新。日本经济产业省表示将在2009年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用户发放70000日元/千瓦的补贴,使安装家用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费用在今后3年至5年内减半。

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对策建议

在我国,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经济、转换增长方式中的重要性。2009年“两会”期间,胡锦涛主席在参加广东团审议时,特别强调“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积极培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我们认为,未来40年,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及“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所带来的重大机会,通过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内需,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改革开放的“后30年”,又赶上了全球“低碳化”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战略性对策建议:

1.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循环经济强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绿色经济主张建立与环境相平衡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模式既要循环(比如可再生能源),又要绿色(环境和森林),还要可持续。因此,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来培养。应制订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2.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有关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制订中。我们应看到,低碳经济势必带来新一轮的全球行业标准的制订,包括行业能耗标准、行业碳排放标准等,这必然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现在提出的“碳关税”就是一个信号。如果我国不参与到这个规划制订之中,就可能受新的环境壁垒的制约,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3.确立“城市化和低碳化”并行发展的战略,增强我国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能力。过去30年,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目前的城市化率为46%,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有1000万的人口要迁移,城市化仍是未来30年新的增长点。同时,我们应确立低碳化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发展型的和谐社会。

4.培育发展低碳城市,建立区域性低碳经济的示范区。大力培育发展低碳城市,特别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建立区域性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议将低碳经济纳入粤港澳合作的框架内,建立“粤港澳低碳经济示范区”,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中有关“共建优质生活圈”的内容。

5.实施向低碳经济投资的激励政策。加快制订碳税(能源税,环境税);进一步出台新能源投资、上网的激励政策;进一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在城市发展中实行限制“高碳通行”模式的政策;在城市规划、建筑、开发区建设等方面,拟订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江泽民.中国能源问题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魏一鸣,范英等.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科学出版社,2009.

[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R].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出版(中文版),2008.

[5]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文版)[M].2008.

[6]麦肯锡.中国的绿色革命: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R].2009.

[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Per-Anders Enkvist, Tomas Nauclér, and Jens Riese.各国能就减排做些什么[J].麦肯锡季刊,2008,(4).

[8]世界经济论坛,新能源财经.绿色投资——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迈进[J].2009.

[9]李坚明.国际推动低碳社会的策略与经验[J].台湾经济研究院能源月刊,2009,(6).

[10]查道炯.低碳经济:东亚同欧美的对话路径选择.东亚合作:进展、前景与对策研讨会论文[C].2007-10-27.

Low Carbon Economy: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 in the Next Four Decades

Guo Wanda, Zheng Yujie

(China Development Institute, Guangdong, Shenzhen518029,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hina meet when international world reduces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 and develop low carbon economy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s. To stimulate domestic economy under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egan to invest in low carbon industry, which will be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engine in the next 40 years and also the reflection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the article suggests weaving low carbon economy into national strategy in a bid to take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Financial Crisis, economic growth point

(收稿日期: 2009-07-21 责任编辑: 垠喜)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能源经济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2007:绿色企业
丰富的能源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
经济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