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低碳浪潮

2009-09-23 04:55王运宝
决策 2009年8期
关键词:浪潮政府经济

王运宝

低碳经济时代正在悄然来临。8月1日,湖南省提出在长株潭建设全球首个低碳城市群试点;此前7月22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启动金太阳示范工程;国家发改委宣布正在牵头制定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2009年内将会出台,此举预示着低碳经济将从呼声落实到产业政策上。

再往前追溯,去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及中国的应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重点抓好的五项工作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放在第一条。一年来,保定、上海、珠海、无锡等一批嗅觉敏锐的城市,相继把“低碳城市”确定为城市运营的新方向。

虽然,这些只是星星之火,但其背后蕴含着一种趋势一向低碳经济转型,势所必然。

那么,何谓“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被称为“第五次浪潮”。低碳经济实质是资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新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消费形态、生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进入2008年,低碳成为政治、经济、外交、科研及新闻舆论的一个流行语,世界环境日也将主题确定为低碳经济,2008年由此被称为“低碳元年”。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论,发展低碳经济正在形成世界性共识。但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低碳经济还没有成熟样本和现成模式可以参照。

从理论上说,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和生物质能经济。在实际生活中,低碳经济离我们有多远?

其实,低碳经济不是一种高档消费,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6月份开始实施的“限塑令”,其意义不仅在于限制白色污染,更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从而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也是低碳生活的生动实践。

对地方政府来说,低碳经济是落实节能减排任务的一条新途径。国家“十一五”规划20%的减排任务,是一项约束性指标,与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息息相關。7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指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工作进度仍落后于时间进度。

既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在这个两难选择面前,怎么办?低碳经济或许能够开辟一条新的“绿色通道”。但要真正落地,政府必须跨越“三重门”:一是观念、二是政策、三是技术。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低碳转型的最大制约,还是低碳新能源技术水平整体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如果没有低碳新技术作为强大支撑力,低碳经济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从战略层面来看,低碳经济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挑战。“富煤、贫油”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可供选择的替代性资源有限。如何将碳减排的压力变成经济增长的动力?走低碳经济之路,就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选择。

从本质上说,低碳经济不排斥工业化,它是一个涉及多层面的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也是孕育巨大市场潜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任何一个政府和企业,都没有理由拒绝低碳经济所带来的“红利”。但要获得低碳收益,必须从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转向自下而上的市场参与,政府“邀请”企业上船,同舟共济。

可以肯定的是,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次新的“绿色长征”,更是一场攻坚战。如何迎接低碳经济浪潮,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决策智慧,只有超前谋划、掌握主动、赢得先机,才是正确选择。

正如一位环境经济学专家所说,低碳经济就像“放在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不去尝试,永远都不会知道是苦是甜。

本期编辑部观点:

如何迎接低碳经济浪潮,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决策水平。只有超前谋划,掌握主动,赢得先机,才是正确选择。

猜你喜欢
浪潮政府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色彩浪潮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
经济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