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2009-09-25 09:46姜振逵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孙中山

姜振逵

摘要: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通过不懈的探索,审时度势把西方近代观念与中国的传统观念进行彼此去糟粕、存精华的整合,构建了新三民主义,实现对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的超越,从而表现了中国思想家立足于世界文明之巅的恢弘气概,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舆论和思想上的基础。

关键词: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国民主革命

中图分类号:D0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033—02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为了祖国的民主、独立和统一富强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始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合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勇于前进。构建新三民主义和共产党人首缔合作,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战线的伟大壮举,更是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光辉灿烂的篇章。正如宋庆龄所说:“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四十年的政治斗争,在它的晚年达到了最高峰。这一发展的顶点是他决定同中国共产黨合作,一道进行中国的革命。”[1]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以改组为中心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了适合时势要求的新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还提出了取消不平等条约,废除军阀所借的外债和确定人民的自由权利,改善人民生活的为主要内容的内政外交政策二十三条,作为国民党的政纲。并决定欢迎工人、农民参加国民党,“相与为不断之努力,以促国民革命运动之进行”。[2]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基本相同,因而被接受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共同纲领。它在随即兴起的中国民主革命高潮中,成为一面“胜利的革命的旗帜”[3]。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发生于民族主义,经过民权主义,而完成于民生主义的。中国革命的发展,只能走先解决民族独立,再实现主权在民,然后实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道路。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主观认识的发展,孙中山的思想也不断转变、升华。在革命早期,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但是在武昌起义之后,国内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发生了重大改变。这时他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4]“现在白鹅谭到了十几只外国兵船,他们的来意,完全是对于我们示威的。这种大耻辱,我们祖先向来没有受过的”。[5]在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真正目的加之亲信陈炯明的叛变使他对革命的对象和依靠的力量进行了认真分析形势,在得到苏联和中共的帮助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决定积极推进联俄联共政策。“俄国人因为有了这种气魄和方法,所以革命一经发动,得到机会,便大告成功”。“十三年以来,我们革命的知识进步,有了许多方法,旁边又有俄国的好榜样,以后革命应该要先求知,然后才去行”。[6]1922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达林来到广州,它以苏俄政府全权代表的身份会见孙中山,探讨中俄联合问题,并提议国共两党建立民主革命联合战线,并于1923年1月联名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1922年孙中山同意李大钊以第三国际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孙中山和共产党人的合作,是他的革命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他的时间,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虽然在他勇往直前、顽强战斗的过程中,长期的阶级地位和世界观仍在经常局限着他的活动;然而,孙中山毕竟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的革命家,他不愿落后于现实,不愿固步自封,而是努力的使自己站在革命潮流的前列。他把共产党人的帮助,作为自己政治上、思想上前进的重要因素。

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在孙中山看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以“付之实现”,以后的“当务之急即民生主义了”。然而,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一度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如何建立真正的民国,成为孙中山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严峻课题。在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影响后,他对民权主义斗争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古人有言:‘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由今日起,将十三年前种种可宝贵最难得的教训和经验,来办以后的事。”[7]孙中山对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人民独裁”非常赞赏,确信这种政体一定比欧美的政体好得多,他批判西方议会民主的虚伪性。认为要真正实现民权主义,必须从革命斗争做起,必须打倒军阀和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在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之后,民权“则是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就是除让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外还有广大工农都参与国家主权的管理,把政权交给人民去治理,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兵力虽成功,而革命仍未成功,因为吾党尚欠缺力量之故。所欠缺者是何种力量?就是人民心力”。[8]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主张发动工农,认为工农是实现民权主义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争回海关的管理权,便显要和外国交涉,废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要达到这个目的,工人可不可以做得到呢?要达到这个大目的,便要有大团体。……工人既是有了团体,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做国民的先锋,在最前的战线上去奋斗。”“诸君结成了大团体,要担负什么责任呢?就是要担负抬高国家地位的责任。”[9]直到此时,孙中山终于找到了实现民权主义的阶级力量和社会基础。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中国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具有极大的革命意义,因此,在近代中国政治思想领域中发挥过重大的革命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主旨是想按照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并吸收中国传统的民主思想构成一个中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取代和改造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落后中国。孙中山渴望建立的五权宪法国民政府,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他所宣称的新政治也并非是全民政治,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因此,又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它的积极意义突出表现在反帝思想的发展和反帝纲领的进一步明确。中国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的反帝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第一,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反帝与反封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孙中山在《中国内乱之原因》一文中指出:“因为军阀背后,有帝国主义的援助”,[10]所以要打倒军阀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这是革命的主要对象,首要任务。第二,基本上认清了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他指出,像当年进行独立战争,反对殖民压迫的美国,今天已变成侵略、扩张的民族压迫者。因此,革命党人不应该再幻想从列强中找朋友,而应以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苏维埃俄国“为师”、为友。第三,基本上认清了帝国主义国家、政府和那里的人民大众的区别。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断无表同情”者,所望同情者只有“受屈之国家”,“受屈之人民”。

新三民主义同共产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上的政治纲领虽然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三民主义有共产主义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二者的世界观是根本不同的,革命的彻底性也不同。共产主义者主张,在民主革命阶段后,还要搞社会主义革命,三民主义则只有民主革命阶段,没有社会主义阶段。这些都是由于它的阶级和思想局限造成的。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和他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宋庆龄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457.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94.

[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50.

[4]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25.

[5]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541.

[6]欢宴国民党各省代表及蒙古代表的演讲,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7.

[7]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15.

[8]在广州大本营对国民党员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431.

[9]在广州市工人代表会的演讲,孙中山全集第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9.

[10]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899.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孙中山
孙中山送枪
孙中山的绰号
千万不可小看书生
千万不可小看书生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第二届新钢笔画学术展
孙中山嗜书如命
孙中山待人有求必应
孙中山彰显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