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文化建设

2009-09-25 09:46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蒋 奕

摘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涵盖农村文化发展机制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097—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尽快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创造。目前,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市场意识、创造能力、职业技能与和谐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果农民的素质不能逐步提高,单靠外部的投入“输血”和“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将出现建设主体和中间力量的缺失,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育“造血”因子,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只有培养出一大批新型农民,才能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培育新型农民,先进科学的普及与文化的提升不可或缺。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让广大农民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并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迫切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据统计,近5年来国家累计对农村投入159.44亿元,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是,目前仍存在着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能满足农民实际需要;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为农村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多困难;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等问题,“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也还普遍存在。在农村一些地方,赌博盛行、迷信成风以及低俗色情表演不断,这不仅破坏了淳朴的乡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如赌博严重、地下六合彩泛滥、迷信之风盛行、攀比之风弥漫、伦理道德观念蜕变,等等。这些,都严重地恶化了当前农村的文化环境。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培育文明风尚,用先进的文化来占领广大的农村阵地。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

广大的农村地区拥有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等丰富的资源,有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乡土文化,它们反映着独特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生活规范、文化发展模式,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文明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力急剧加大,优秀民间乡土文化正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危机。农村文化吸纳先进文化的能力不强,存在多元共存、分化不足、整合不够、资源保护利用不完全的问题。十七大强调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新农村文化不可或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终极目标就是坚持先进文化为导向,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农村文化产业,明显提高农民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公民意识,同时注重保护和开发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在坚持乡村特色文化基础上进行文化重建。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新農村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亮点,形成乡风民风文明、文化基础设施完善、精神生活丰富、乡村文化产业蓬勃、乡土文化重现生机、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农村文化发展机制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建设。

(一)加强农村文化发展机制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运行机制。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介入”的内外互动、良性循环、形成合力的运行机制,必将有力地推动新农村文化发展。可从以下三个层面阐述:

第一个层面,各级政府应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大统筹”,即统筹农村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统筹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协调发展;统筹农村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的资金、政策、组织、考核、评价等环节起主导性的作用。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基层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农村文化独立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内,加大中央财政向农村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层文化单位的经费投入和文化工作人员的待遇,稳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第二个层面,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农民办文化。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然也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想方设法培育农民办文化,才能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符合本地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目标、措施和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文化机构。农民自办文化实体,优势在于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深谙当地的文化底蕴,贴近农村生活,与大部分农民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辐射作用强,展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新风貌,应当成为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繁荣农村文艺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主力军。

第三个层面,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国有影剧院、经营性文化单位、民间职业剧团等的积极作用,创作主题健康、贴近农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开拓农村演出市场。依托地方高校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创建地方高校与新农村文化的双向协作机制,为新农村培养文化工作者、文化管理者、高素质劳动者,鼓励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高校送文化下乡活动实现小型化、经常化、定点化、项目化。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支援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活动。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水平,是实现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举措和有力保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即:“设施形式注意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设施布局注意点面结合”、“设施功能综合性与专门性相结合”、“设施配置注意固定与流动相结合”。设施形式方面,要坚持数字化、现代化、信息化趋向,如图书馆(室)、电脑网络、广播影视、远程教育等设施要充分运用现有技术,突出科技含量和信息量,但也不可忽视传统文化设施的作用。例如戏台,现在农村已不多见,但它优势很明显,如造价上奢、廉均可,便于演出、功能多样,较适合成为村一级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成为民间艺术的展示中心,应予以重视。在设施布局上,要点面结合,形成以县级为主体,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设施功能上要强调综合性,尤其在村一级必须强调“一场多用”、“一室多用”、“一人多用”,乡村文化设施尽可能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在设施配置方面,要根据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对地广人稀地区、偏远山区等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由政府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组建流动文化小分队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

其次,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设施建设的关键问题是资金问题,难点也是资金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再好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必须广泛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国家财政仍然要起主导性作用,省、市、县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级设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扶持资金,让农民也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除了直接划拨资金外,政府还要给政策,鼓励和吸引商业银行贷款、民间资本投入和企业个人捐助,有计划地部署对口支援,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的条件下,倡导村集体资金对文化设施的合理投入,提高农民群众共同出资兴办公共文化设施的主动意识,把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用于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建设,而不是投入到庙堂楼宇中去。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质内容和重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增强农民对祖国、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占领农村精神文化阵地,有效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把农民群众更好地团结和凝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中。二要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和便捷长效原则,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结合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三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强化对农村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的整治,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四是引导农民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文明的生态环境,即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可持续的生产环境,最终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思想解放、视野开阔、文化技术素质高、经营理念强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承担重任。

(四)加强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为导向的、基于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底色的文化重建。优秀民间文化在艺术形式上对农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与我们倡导的先进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保护和利用好优秀民间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成为带有时代符号的新农村文化,这对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挖掘、保护、教育、开发、交流等环节,必须形成合力,如政府要把优秀民间文化保护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来抓,在政策、法规、资金、人员等方面加以保障;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城市的文化机构要为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展示、传播的平台和机会,激发城乡群众对它们的兴趣和关注;高校及文化研究单位,应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系统的田野研究,收集和挖掘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素材,形成成果后既可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校本教材,通过高层次的艺术教育传播使优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也可作为政府制订传统文化保护开发策略的依据。优秀民间艺术研究和整理的成果,通过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音像制品出版、实物展览等形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设施和手段,进行记录、保存,并返回农村进行宣传、普及。作为优秀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广大农民和民间艺术工作者要把传统艺术赋予时代内涵,唱响时代主旋律,努力培养新一代艺术接班人,把乡村特色文化列入农村学校特色教育项目建设,使传统文化在农村青少年中培育更广泛、更肥沃的生长土壤。

(五)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市场化的必然趋势

农村文化产业建设,是新农村以文化养文化、以文化促经济的必然趋势。充分重视文化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当中的推动作用。一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村文化特色产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利用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开发农村民营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渠道。坚持国办、民办并举,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农民既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引导农民自办文化,开发农村民营文化产业,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支持农民发展民间剧团、文化示范户、文化带头人、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之家、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人图书室等文化产业实体,建立健全公开、透明、非歧视的农村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正确引导农民文化消费。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加快市场发育,培育市场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链。通过现代流通手段帮助农民把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商品化程度,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进入城市市场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四要不断开拓农村文化产业新市场。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民俗旅游、古村落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的文化业态,把农村劳动力组织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经营;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扶植农民自办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等。

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我们必须本着对广大农民和农村极端负责的态度,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根据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习惯和风格,切实注意工作方法,注重实效,量力而行,不搞盲目攀比,突出特色,做好引导扶持。“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文化建设已经步入大发展、大繁荣的良性轨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农村文化建设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新农村文化事业、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2]韩美群.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西部论丛,2006(5).

[3]谭同学,陈涛.文化重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J].中国乡村發现,2007(2).

[4]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06-2-14.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耕牛和农民
寒露
农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