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历史的视界:也谈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2009-09-25 09:46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抗金事变学术界

肖 雄

在《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1期,刊有两篇讨论抗日战争开始于何时的文章:一是张振鹍的《抗日战争:八年还是十四年?》,其维护习惯已久的观点,坚持“八年”说,认为抗日战争应始于1937年7月7日,另是刘庭华的《论“九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再次讨论早已有人提出的观点,认为抗日战争应始于1931年9月18日。两篇观点不同的文章同刊于一期,很明显的用意是对此问题进行学术争鸣,引起持各种观点的学界个人展开争论,这是学术界应具有的风格。

然而,如果“放宽历史的视界”,抗日战争始于何时,除了1937年说与1931年说之外,其实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已从研究历史的“断裂”,转入对历史“连续性”的探讨。虽然米歇尔·福柯拒绝历史连续性的追寻,而转入对“断裂现象”的密切关注,力图在人类历史的连续性中,“探测中断的偶然性”,①但法国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的历史观念仍旧给人启发,其试图描绘出历史变化的轨迹,不是以过去的王朝更替和政治变动为界,描述出一个个“断代史”,而是以这种“长时段”的时间标尺,构画出历史连续性的图景。②这种探寻历史连续性的观念,更具有方法论意义。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打破“断代史”的观念,不再以各个王朝为界,而是以大时间跨度的风格研究中国思想的变化轨迹,可以说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思想史研究的典范之作。对于抗日战争史研究,同样不可以辛亥革命清王朝的崩溃、民国的建立为界,以北洋政府的终结为界而限制了学者们对抗日战争史整体性的思考,应追寻整个近代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可以说,日本侵华由来已久,姑且不论“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就以此回溯到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日本就企图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能得以让与给日本,而侵占山东省。在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从某种立场思考,这其实是日本企图以非武力的方式侵占中国。再往前推,始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本质上是日俄在争夺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日俄战争主战场就在中国东北,这又何尝不可从其正在侵略中国的角度去理解。再是1900年日本军队作为八国联军之一侵略中国,《辛丑条约》后获得驻军京津地区的特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了中国在朝鲜的传统地位,使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另日本军队攻入东北,侵占威海卫,最后割占台湾,这些就不言而喻了。如果再追溯下去,日本于1879年吞并琉球群岛,也可从此角度思考。1868年明治維新以来,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或称大陆政策)是逐步形成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虽有中日之间的战争间歇期,但日本政府受其大陆政策所主导,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为下一步的侵略做准备,这并为某些历史事实所证明,并且,从较长时间段来考察,其间歇期极为短暂,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之战仅隔六年,再到日俄战争仅隔不到四年,到提出“二十一条”,也只相隔十年左右,再到巴黎和会,也只四年,从巴黎和会到“九一八”事变也仅相隔十二年,不到六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华达到顶峰,同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也至此进入高潮。有侵略就有抵抗,所以说,近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并非八年或十四年所能涵盖。如果让历史说话,“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八年抗战”的概念早已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即已形成,但如果有必要追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那就是从近代日本军队开始侵略中国的第一天算起,又何必仅局限于1931年、1937年?

追溯中国的历史,晚明抗清,宋朝抗辽、抗金、抗元,汉朝抗击匈奴,学术界习惯上总是从整体上进行论述,从没有割裂开来,如宋朝抗金,从无北宋南宋之分。因此研究抗日战争史,从晚清直至1945年,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如果割裂开来,许多问题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就不能圆满解释为何1937年日本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就难以追寻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的原因,就无法清楚说明为何1915年日本会提出“二十一条”,等等。历史有断裂,其实历史更为连续性的。具体到中国的历史研究,罗志田就认为“我们的史学研究也一向是多见断裂和变动的一面,而较忽视历史的延续性”。③不从历史连续性的角度理解历史,就会使历史支离破碎,就会形成历史理解上的许多“盲点”,就会形成历史认识上的短视,从而可能阻碍整个民族获得面对现实时的那种远见。

可以预见,五百年后,当谈到19世纪、20世纪中国的抗日战争时,那时的学术界必定会把它当作一个整体去思考,就像今天整体性地谈论北宋与南宋的抗金一样。然而,不知何时会有一部从1894年或是从1872年开始到1945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史?

注释:

①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页。

②参阅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③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页。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抗金事变学术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
国内学术界马克思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岳飞大破金兀术
国内学界关于日本“印太战略”分析的研究综述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好事变“坏”事
新时期红军长征研究文献综述 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活动研究
岳母刺字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杨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