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2009-09-25 09:46张惠勇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张惠勇

摘 要:河北省是一个有着丰富民间文化资源的大省,特别是民间音乐文化。如何保证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产业有序、合理地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地发扬、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促进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与流行音乐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社会现实中,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河北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路经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169-02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同时它们也名列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燕赵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实现河北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河北省民间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种类、地方特征及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根据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河北省第一批和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河北省30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种类划分为:鼓吹乐与民间古乐、民歌与小曲、战鼓等。河北省地域面积辽阔,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种类繁多的民间音乐,诸如抚宁鼓吹乐、冀中笙管乐、燕子古乐,承德清音会等。尽管同为鼓吹乐,但其风格、演奏所用乐器、演奏形式、演奏场合、功用却不尽相同。对我省众多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地域性特点的分析,也是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在当今市场经济及流行音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市场,民间音乐文化也在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如“常山战鼓”这一“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种各样的商业化演出、运动会和大型佳节庆典上向人们宣告了古老艺术在当今市场经济下的生存状态。但并不是所有的河北省的民间音乐都有这样好的发展态势,有一些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由于时代的改变,已经逐渐减少了对人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因此,如何为这些民间音乐找到适合发展的空间,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需要。

二、河北省民间音乐资源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及对策探讨

1.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引导民间艺人和企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既要适应时代发展和人们的欣赏需求、创新思路和表现形式,又要加大民间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又要确保继承其原有的传统风格精华,多出精品,以传统风格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要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指导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生产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确保民间文化产品不因产业化生产而丧失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

2.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特别是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政府和民间文化产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4.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省多数民间音乐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不集中的问题。

5.民间音乐文化市场亟待开发。我省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1)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2)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3)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音乐文化的应用及市场开发;(4)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5)宏观调控亟待加强。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省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6)缺乏既懂民间音乐又懂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

三、河北省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与文化旅游业的关系探讨

近十几年,各个省份都在打文化旅游的牌子,我省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也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民间音乐资源丰富了旅游,我们可以巧妙地通过在民俗文化的台面上打出“传统魅力”这张牌,在世人面前为自己赢得“印象分”。同时也以民间音乐,展示城市的传统文化。根据我省民间传说而创作的歌剧作品——《孟姜女》,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题材,如何将这一题材通过音乐的开发与创作,继而作为一个河北省的文化形象,推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是专家与学者有待探讨的一个学术问题。

其次,河北省有诸多的国家级旅游胜地,将旅游与民间音乐的开发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化有效发展的一条路经。比如,2006年第七届中国民间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第四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在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中华荷园成功举办,“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抚宁县委等单位共同举办,大赛时间为期3天,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3支代表队,400多名选手慕名前来参加。前来参加这次吹歌展演活动的队伍都是全国各地精选的世传祖承的民间精英,河北省抚宁吹歌的传承人任连义先生获得了最高奖“山花奖”。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我们不仅推动了吹歌艺术的发展与流传,同时也为当地的旅游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品位。

四、产业化过程中的民间传統音乐文化资源保护、创新发展与决策建议

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资源,也是无价之宝,是各民族的先辈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而传承下来的,是该民族展示历史发展过程的一张名片。我省民间音乐文化产业持续有效,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是市场经济下,我们需要积极应对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将提出以下建议与意见:

1.作为弘扬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名片,政府应将整个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民间音乐文化纳入经济发展计划,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产业化政策,加快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结合起来,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政策、市场推广等作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扶持,丰富地方文化吸引的内容和语汇,提炼地方文化的多元象征要素。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对有市场前景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从而推动我省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激活旅游市场的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间音乐文化,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在保证不失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增强创新意识,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精神支柱。(如常山战鼓,云南丽江纳西古月的成功运作模式,都可以作为我们借鉴的范例)。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音乐文化保护机制。

3.建立长期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普查,尊重各地民间音乐的项目评价。由于我省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全省的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全省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我省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民间音乐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同时采取建立长期的“动态”数据库,随时掌握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

4.积极引导,扶持和健全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类的行会组织,使其成为民间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同时,探索民间艺人的使用模式,建立起来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特殊人才特殊使用与激励机制,我们也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在保护和弘扬民间音乐方面的先进经验,发挥政府在保护和扶持乐种传承人方面的巨大作用,激励民间音乐传承人在发扬本乐种上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转变旧观念,更新认识,大力发展民间音乐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我们也可以在特定的地区,从经济、政策、开发上对古乐的领头人给与优惠的政策,鼓励在特定的场所,演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古乐,以形成对古乐的弘扬与发展。

5.充分利用现代传媒高速、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利用电视,特别是网络来宣传、介绍河北优秀民间传统音乐,扩大其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音乐学者来我省进行民间音乐的研究工作,为其今后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理论上的指导和指向工作。

6.积极推进民间音乐基地建设,把河北省民间音乐做强做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2006年正式命名抚宁县为“中国吹歌之乡”,并在这个县成立“中国吹歌研究基地”。吹歌之乡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省民间音乐文化的推广,同时也更加有利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