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2009-09-25 09:46韩宏韬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能指所指伊人

韩宏韬

摘要:含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的审美境界。自古以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等有关内敛风格的审美范畴,成为古代诗歌的创作原则。正是因为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感情隐含在诗作的字里行间,寄托于自己精心营造的意象里,所以给读者的鉴赏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系列的鉴赏原则和方法,即,从诗人创作的角度出发,揭示诗歌的含蓄美;同时,读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诗歌的再创作,使诗歌的“能指”大于“所指”。a

关键词:含蓄美;鉴赏;诗歌;能指;所指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183-02

含蓄赋予中国古代诗歌无限的东方神韵,是诗人最为执着的审美追求。她是清晨草尖上将要坠落的露珠。她犹抱琵琶,欲说还休。中国古代第一句诗歌“侯人兮猗”,就已经彰显了这种品格。诗人像是神奇的魔术师,将含蓄之美织进锦绣霓裳。古来读者吟赏赞叹,探幽寻踪,欲解其中奥秘,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道出了读者鉴赏的苦恼。晚唐司空图言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二十四诗品·含蓄》)[1],他用诗的语言总结了诗歌“含蓄美”的审美特征及其创作规律。不过,这只是鉴赏的总纲,而要想在诗的王国里尽情领略含蓄的魅力,则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本文不揣谫陋,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涵咏字句

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居多。而古典诗词的篇幅又多半是短小的,很讲究用字的经济。优秀的作品,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作用,都是经过认真选择的。所以,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就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体会,不要满足于了解大意。只了解一首诗大概的意思,或者只了解诗里每一句大概的意思,都不算弄懂了这首诗,也就无从分析欣赏。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坐爱”的“坐”,在我们所见到的唐诗选注和杜牧诗的选注中,都作为副词,释为“因为”。意思是说:我停下来,是因为喜爱着傍晚的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认为杜牧这首诗的后两句非常了不起,超越“悲秋意识”,进入到一种全新的意境。‘坐爱就是‘坐禅的意思。因为杜牧和他的朋友经常到寺庙见面,他写寺庙的诗非常多。著名的有《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题扬州禅智寺》等首。他这首诗的标题是“山行”,可能是经过寺庙,在那里下来,在那里坐禅,自然地看到了山上火红的枫树林。唐代许多诗人受佛教的影响,杜牧是其中之一。他在佛教影响下写的诗,对人生的态度越来越超然澹泊。诗人把自我消逝在他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了。因为从诗人谢灵运开始,不少文人认为看山水和坐禅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经常从山水中看出禅意来。[2]顾彬先生对杜牧《山行》的阐释是够新鲜的,使诗意显得更加曲折、含蓄、丰富了。

二、咀嚼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关于意象的营造。西方的诗先是“思”,然后才是“诗”,所以哲理诗很多。如歌德的诗确实有丰富精深的思想,但他总是把思想直接说出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不让读者自己联想、想象和思考。而中国古代的诗,却是以意象为主,诗人总是不告诉你他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而是用心血创造意象。好像诗中没有思想,也没有感情,其实思想感情都融注、渗透在诗中的人物或山水景物中去了。如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看似只注重寒食节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但联系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来看,此诗“借汉讽唐,寓意明显”。在汉朝的时候,每当寒食节到来的时候,全国禁火。但皇帝却破例赏给五侯之家蜡烛照明,以示恩宠。足见皇帝恩泽只及官宦,不给百姓。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3]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其含蓄的内涵,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三、体味修辞

1.比喻。有些事情不宜在诗中正面直说,通过比喻手法来表现,则显得雅致大方,别有风神。例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作者写临考前,怕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官的要求,因而小心翼翼地作诗讯问。这种意愿不便直说,就换一副笔墨,写洞房天明,新娘梳妆打扮后,含羞征求丈夫的意见来作比,含而不露,就耐人寻味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从屈原以来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传统,后人许多闺怨诗,大都借以自伤不遇,在风格手法上不出含蓄一路。

2.婉曲。即从侧面落笔,不直截了当地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清人吴乔《围炉诗话》说:“诗意大抵出侧面。郑仲贤《送别》云:‘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文出正面,诗出侧面,其道果然。”[4]唐代李益的《伴姑吟》:“十六做伴姑,含情语邻母。今年新嫁娘,问年才十五。”此诗写一位情窦初开的思春少女在做伴娘的时候大有“新娘为啥不是我”的感慨,但年轻姑娘的心事不好向父母明说,而是在闲谈之中委婉地说给邻家婶娘听,看似无意,实则叙中蕴情,别具风神。

3.双关。运用双关的诗句,字面上是一种意思,字里面又是另一种意思,显得含蓄蕴藉,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同音,是双关隐语。从字面上看,是指天气“无晴”与“有晴”,而字里則是说恋人的“无情”与“有情”。要说心爱人儿对自己“无情”嘛,她又羞羞答答地向自己表示了爱意;要说“有情”嘛,她表示的爱意却又是那么朦朦胧胧,叫人捉摸不透。诗意显得含蓄有味。

四、参悟语境

诗歌是最集中、最凝炼的文学样式,它要求以最简约的篇幅表现尽可能深广的内涵,从有限中见无限,因此,古来诗人精心的营造诗的结构,正如中国书画中的 “计白当黑”, 留给供读者在欣赏中想象的余地,充分发挥空白之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如《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汙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洧》记录了上巳节良辰美景中的一次艳遇。其中,士与女对话时的神态和心里充满让读者想象的空间。在如织的游人里,怀春的少女看到了让她砰然心动的靓男,于是大胆的邀请他去水边游玩。他说去过了。少女再次盛情邀请,终于促成了一对美好的姻缘。看似简单的三句对话,实则隐含着少男少女刹那间丰富细腻的复杂心理。两人是否认识,他是真的拒绝还是故作矜持,如果她因为他的第一次拒绝而生气,他是不是会很失望,等等。诵读此诗,我们要还原远古上巳节“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5]的生活场景,联想春水涣涣、芍药争艳自然风光,当此之时,走进少男少女的心田,才能尽情体悟初恋男女的爱情欢愉,年轻人的烂漫淳朴,所有这些都弥漫在原始歌谣的字里行间。如果读者走马观花,则会错过如此美妙的一瞬。

五、同类比较

把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也是鉴赏诗歌含蓄美的一种可用的方法。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都是送别诗,而且都是七绝。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写自己目送老朋友的帆影漸去渐远,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之中,仍然舍不得离开。他望着不尽的江水滚滚东去,天水相接,浩渺无垠,其中的情意该是多么深挚啊!这情意,诗人并没有说出来,但读者从久立江边目送故人的诗人的身影完全可以体会得到。王维诗云:“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的诗说,我虽然不能亲自送你到江东,但是我的相思之情却像大江两岸的春色一样,一直伴随着你,送你归去。王维的情是说出来的,而李白则是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了。但王维也不是直说自己如何想念友人,而是通过一个巧妙的比喻抒写出来。把相思比作春色,一来见出相思之盛,二来也毫不感伤,多么新鲜!两相比较,李白的含蓄在深沉悠长,王维则写得阔达鲜亮。

在古诗鉴赏中,读者是鉴赏的主体,作者所创造的诗歌是鉴赏的客体,主体的“所指”则是诗作的含蓄之美,诗人常常故意使用多种技法,而又不漏痕迹的将其深深的隐藏在客体的字里行间。因此,古诗鉴赏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宋代陆九渊云“读诗切勿太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读书》诗)[6],这确是含蓄美鉴赏的真谛:我们不仅需要耐心,而且在涵咏之中要善于使用各种方法去解构作者隐藏在诗作中的秘密。其实,鉴赏主体并非完全受制于客体,有较高修养的鉴赏者则往往能跳出客体之外,对其进行再创作,赋予客体新的内涵,则主体的“能指”不限于客体的“所指”,如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于杜牧《山行》的鉴赏,如此,读诗的“兴味”方感弥长。

参考文献:

[1][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载《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陶文鹏等.我喜欢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德国汉学家顾彬访谈录[J].文学遗产,2007,(2):151.

[3]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清]吴乔.围炉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能指所指伊人
长相思·相思
趣填51
遗忘者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解忧杂货店》中的后现代时间观
基于象似性的英语词汇学习
论《伤逝》中的含蓄意指与双所指现象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
火柴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