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语能力的优势所在

2009-09-26 09:37王际平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8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认知

[摘要]尽管在传统上人们对双语能力心存偏见,认为两种语言会造成一定的表达障碍,但近年来比较权威和科学的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特定的社会因素是引发双语者表达障碍的根本原因。在认知领域,双语者具有处理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更大灵活性;而人们普遍担心的双语能力将导致非正常个性发展的问题与双语学生所处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关键词]双语能力 认知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920166-01

所谓双语能力就是“交替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或者简言之,是“在母语之外能够熟练使用另一种学得的语言”的能力,在我国,甚至在大多数亚洲国家,操两种或多种语言既是历史现象,也是现实需要,双语能力通常被看作某种非凡的能力。然而,在西方,传统上却把双语能力归于非正常现象,甚至直到最近,还有学者坚持认为具有双语能力的人在语言表达上存在障碍。那么对双语者来说,双语能力的优势在哪呢?

一、有关双语能力的发展和分类

维尔德麦克曾经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对象是来自不同欧洲国家的双语者,很多西方人都将操两种语言与表达障碍相联系。在他们眼里,讲两种语言而不是如“常人”那样讲一种语言对双语者是有害的。尽管如此,在Vildomec所做的调查中,还是有受试者认为双语能力对个人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开阔视野、增强反应机敏度和提高对事物相对性的把握能力等。无论是双语的负面作用还是正面作用,都有相关研究加以佐证,但最新的研究却更多地为双语的正面影响提供了证据。

在讨论双语能力的影响时,有必要区分按照社交要求划分的两种类型的双语能力,即增添型和缩减型双语能力。根据Lambert(1987)的观点,前者是个人因社交需要所增加的一种语言技能,前提是该个人的母语是传统语言,而且不存在被取代的危险。个人的母语能力由多种形式,如传媒使用等得到加强。后者则是指通过第二语言(外语)学习,逐渐由母语转向第二语言(外语)所产生的双语能力。移居到德国的土尔其人和移居到英国的意大利人分别学会德语和英语,同时失去母语能力就属于这样的情形。Lambert(1980)指出,由于国家的语言政策和一系列的社会压力,少数民族不得不由使用母语转向使用国家的大众语言。

双语现象必须置于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而双语能力的影响也必须在考虑社会因素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研究和正确的理解。上述增添型和缩减型双语能力的概念将有助于我们探讨双语能力的各种影响。

二、双语能力的优势所在

双语能力的在语言层面产生的后果提出和完善了重要和有趣的观点,语言教育家Cummins(1979)多年从事双语和沉浸教育,在其研究的正面结果鼓舞下,观点与平衡假设表达的概念恰好相反。Cummins在接受Lambert有关增添型和缩减型双语能力区分的基础上指出,讲主流语言的学生,如果接受沉浸式双语教育,其影响是正面的。而那些在以主流语言教学的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其学习效果则不如人意。只要学习者充分习得了母语,其双语能力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应该接受母语教育以获得足够的认知语言技能,然后再考虑接受第二语言(外语)教育。学习者在母语里学得的技能有助于他们提高建立的第二语言(外语)基础之上的文化修养和学习技能。讲主流语言的非少数民族学生也可以从双语能力中受益,因为他们对母语以及和母语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已经在课堂外完成了。

仿佛双语能力给人的个性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实际上,双语能力本身并非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语言不能引发个性问题,只有双语者所处于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才会带来个性发展方面的问题。

学者普通认为,二语(外语)学习与社会和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只有在社会情感未受干扰的状态下,人们才有可能学会一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学习者必须放松才能学好语言。在社会和文化冲突的紧张环境下,语言学习是被迫的,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即使取得一定成效,也会在具体使用中出现某些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学会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双语者,如果其使用该语言的心理和环境因素是反常的,那么他们的二语或外语能力及有可能不能够正常发挥。例如,到美国讲学、访学的中国学者、教育工作者,其中包括英语专业人士,每每发现备受国内同事和学生推崇的英语语言表达才能,在美国人面前难以如愿发挥。究其原因,是他们使用外语的环境和国内的完全不同,他们面对的是纯英语交流场合,而且与之对话的往往是将英语作为本族语的美国人,他们因此不由自主地产生紧张心理。众所周知,人在紧张的心理状态下,不可能完全表现自我能力。由此推之,在非正常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中掌握和运用的双语能力,的确会给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带来负面影响的,而一旦心理和环境压力减小或者消失,双语能力就可以得到完善表现。

双语能力对学生的个性也会产生影响。有人认为操两种语言对个性和自我认同发育有害无益。人们通常以为双语者会经历价值观、自我认同和世界观方面的冲突,因为它们分别和两种语言关系密切,因此双语者会变成文化“混血儿”。从这个角度看,双语能力会导致情感波动、个性异化和失常。然而,上述观点是根据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提出来的。在方法上更为科学和完善的研究证实,操两种语言的确会对人的个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与双语能力对个人具有一般负面影响的情形相似,只有在社会环境对学习者不利的情况下,这种影响才会发生。在双语居民区被人歧视、双语能力被看作劣势且居民在经济上受到剥夺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社区遭受象征性和实际暴力冲击,此时小孩的个性发展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如果说得再明确一点,就是一个语言社区的现实状况(而不是那里居民的双语能力)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来自其他社区的偏见和歧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认知与个性发展。

双语能力对学生的认知和语言技能有正面影响。由于大脑中储备了两套语言规则系统,双语学生的认知灵活性强于单语学生。在此基础上,与单语学生相比,双语学生很可能培养出较强的语言分析能力,进而产生较好的语言意识。1979年,Cummins提出阀值假说。认为双语学生必须达到双语能力的某一“阀值”,才有可能避免双语能力对认知造成的影响,并使潜在的正面影响发挥作用。阀值假说要求双语学生的两种语言能力都须达到一定的阀值(Cummins提出了一高和一低两个阀值)。双语能力处于低阀值以下的学生存在认知困难,处于高阀值以上的学生因其较好的语言能力而在认知方面受益。

最新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有关双语能力是一种劣势的观点。在有利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下会讲两种(或两种语言以上)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王际平(1970-),女,汉族,辽宁省北票市人,就职于辽宁省北票市职教中心,研究方向:英语。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认知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课堂的自主化教学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