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的政治动因和新文字冬学的成效

2009-09-28 02:06杨益哲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4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陕甘宁边区

杨益哲

摘要抗战初期的陕甘宁边区,民众不仅对中共的认同度不高,并且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这些都不适合中共在此进行抗战动员的需要。1937年开始的边区汉字冬学收效甚微,而后,新文字逐渐成为冬学的有效工具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边区民众的文化素质,也达到了中共发动群众、领导乡村的社会教育目的。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 新文字 冬学 政治动员

中图分类号:D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13-01

一、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的政治动因

(一)边区民众对中共认同度不高

在抗战之初,乡村封建权威影响依然存在,民众对中共政权尚存疑虑。这是因为传统的农业社会,乡绅地主是乡村中政治维系的基础,也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仲裁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政权后,乡绅地主退出了乡村基层政权。但在许多民众心里,乡村领袖必是“年高望重,有钱有势”的人的传统观念并未完全消除。根据地建立之初,民众还不能一下子从这些封建权威思想中解脱出来。同时,在根据地政权建立之初的行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偏差也多少延缓了民众这种思想的转变。由于新的乡村权力主角是以中农和新翻身的中农为主,这些新的权力主角在分配地主土地和浮财方面表现积极,但“许多乡长是不识字的农民积极分子,其世界观、经验和个人关系都建立在当地的社区之上”。因而在传达上级的政策时有时不能全面领会,加之受旧日乡村办事人员工作作风的影响,屡屡发生强迫命令的做法,致使边区政府的一些法令不被民众理解。这种情况在整个抗日根据地普遍存在。

(二)边区民众文化素质过低,不适合抗战的需要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敌后根据地的教育状况普遍都比较落后,民众识字率不高,很多成年青壮年都是文盲。例如林伯渠在1939年1月所做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就写道“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知识分子若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在某些县如盐池,一百人中识字者有两人,再如华池等县,则两百人中仅有一人。平均起来,师资的人只占人口百分之一。整个边区的中学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教育简直是绝无仅有的事。”

边区民众文化素质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全民抗战的顺利进行。第一,使对敌斗争受到损害。例如,每遇敌情,常要传递情报通知,但情报传到那些无人识字的村庄,人们干瞪眼,不知说的是啥事,往往误了大事。又例如,为了防止汉奸、特务潜入根据地搞破坏活动,各地的民兵队、儿童团在路口和村头查“路条”。由于他们大都不识字,只要看到纸条上有黑字和红印章就放行,一些汉奸、特务就乘机造假“路条”蒙混过关。第二,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的宣传、贯彻和执行。许多农村干部不识字,书读不了,报看不了,上级发下来的文件不知是啥意思,使各项工作无法开展。例如,抗日民主政府的减租减息法令已颁布了好几年,有些村庄的干部、群众还蒙在鼓里,使地主占了便宜,农民吃了亏。第三,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党和政府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创办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但有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不会记账,不会算账,经济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因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前线的抗战经费。

二、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冬学成效

如何能够把根据地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且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以适应抗战的需要?社会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冬学是“普及教育,消灭文盲的重要办法之一”,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自然不能被忽视。陕甘宁边区中央教育部于1937年10月13日发布了《关于冬学的通令》,通令指出“冬学就是国防教育领域内总动员的具体任务,……是成年补习教育的一种,特别是给农民教育的良好机会,也就是普及教育、消灭文盲的重要办法之一。”在总结社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冬学确实可以进行识字和文化教育,而且可以加入政治教育、生产教育、军事教育的内容,并且可以把它变成根据地进行社会教育和政策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汉字的繁难给给冬学运动的开展造成了不便。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贴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源泉。”给了陕甘宁边区广大新文字工作者以很大的鼓舞。经过延安市、延安县的试验,新文字因其在扫盲过程中简单易学的优点,从1941年开始被广泛应用于陕甘宁边区的冬学实践中,成为1941、1942年最重要的冬学工具之一。

新文字冬学完成了社会教育的任务,在政治动员上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新文字在冬学运动中的实施对扫除文盲普及教育以及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的中共机关报《解放日报》对此有很多的报道。第二,民众的政治觉悟提高。冬学运动的目的之一是“给群众以抗战的民族解放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上来提高群众抗战的认识与热忱,以加强群众抗战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因而,民众在冬学中学习了新文字便为政治、军事、生产等奠定了基础,通过新文字冬学运动,一些政治术语、词汇和抗战道理被民众所掌握,使之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日军的罪恶,了解了抗战基本形势、基本政策和任务,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三,促使党完成了发动群众的任务,达到了动员和领导乡村的目的。过新文字冬学中的政治教育、识字教育、生产教育、军事教育等,不仅激发了民众抗战的意识,而且使民众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坚定了对共产党的信念,对发动广大农民抗战救国,巩固边区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1943年前后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逐渐淡出,后来冬学运动逐渐沉寂了下来;但是民众已经被发动了起来,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教育的政治动员目的已经达到,在此过程中新文字作为有效的交流工具之一,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注释:

[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中共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试论习仲勋对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信息时代的政治动员
论政治动员要素的变化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