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的困境与改变方式的研究

2009-09-28 08:38赵志强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6期
关键词:制度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

摘要:文章旨在从制度环境、行为理念以及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结合对有一定代表性的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最新情况的调研结果,展示出天津市中小企业的总体科技创新状况,参照先进省市建设经验和天津市实际,对当前这些企业在创新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新模式;困境;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053-03

文章旨在从制度环境、行为理念以及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实证分析,解读这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市中小企业走出创新模式的困境提出解决途径和相关对策建议。

调研对象主要是2007年至2009年申报天津市相关科技计划项目并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力求在时间上将已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的相关数据计入。调研范围涵盖全市的18个行政区县及3个政策区。调研方式主要采取现场调研、直接沟通补充和申报材料搜集的方式进行的。这些企业均是在我市注册经营、内资控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调研历经约1个月时间,共涉及230家企业,经筛选剔除了19家数据不全的企业,实得有效样本211份。

在分析方法上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以问卷调查和定向访谈相互补充,首先,对调查的数据的真实性、规范性进行甄别、归纳与分析,理出样本企业的总体状况和重点问题,然后针对主要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遇到的创新模式困境。

一、调研企业整体状况

(一)区域分布和领域分布

调研的211家样本企业中,在市内六区有57家,占27.01%;东丽、津南、西青和北辰新四区有47家,占22.27%;塘沽、汉沽、大港的滨海区有14家,占6.64%;宝坻、武清、宁河、静海、蓟县等农业区县有38家,占18.01%;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和保税区等政策区有55家,占26.07%。调研企业的领域分布中,电子信息领域31家;生物医药领域23家;新材料领域41家;光机电一体化领域80家;资源与环境领域13;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14家;高技术服务业领域8家;农业领域1家。

(二)技术创新能力

1.技术及研发人员结构。受调查的企业中,共有从业人员15397人,平均每个企业73人。其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达4773人,总体比例占总人数的31%,专门负责研发的技术人员2433人,总体比例占总人数的15.8%,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694人,平均每个企业近8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79人,平均每个企业1.8人。

2.研发基础条件。样本企业平均注册资金达到748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下小规模企业62家,101~500万元规模企业81家,501~1000万元规模企业81家,1001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2家。样本企业总体研发场地面积达到10402.72平方米,主要研发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346.3万元,平均到每个企业为49.3平方米和15.9万元。

3.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见表1:

样本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总资产比例均值为8.1%,其中实际研发投入低于5%的企业仅为14家,占全部样本211家比例为6.64%。

4.成果和知识产权情况(见表2)。全部样本企业获得的各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共计366项,累计获得科技成果147项,累计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64项,累计获奖14项。

结合企业的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对专利分布情况分析的结果见表3:

(三)技术创新模式

调查显示,高达98%的企业其核心技术来源为自主创新,其他2%主要通过购买或引进方式获得核心技术。在发展阶段上80%的企业以生存式创新为主。在样本企业与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方面,2006年至2008年间曾经有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占总数的37.14%,但长期进行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比例仅占8.1%,合作形式主要为“委托科研单位开发”、“聘请科技人员开发”和“共同申报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在合作内容上,主要以技术工艺和新产品仿制为主,很少针对更高水平的技术发明和技术标准开发,而涉及到能够影响产业政策的项目合作少之又少,可见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旧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并且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其专业技术能力不够自信,缺乏介入产业高端的气魄和资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2006~2008年间同类型企业间合作研发的企业仅占总数的2.8%。

二、创新模式的困境分析

(一)囿于自我开发,难以进行更为广泛的合作

在调查的企业中以各种形式进行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比例为37.14%,单纯看这个数字,似乎产学研合作的比例还算不低,但由于这些样本企业绝大多数是我市条件相对较好、意识相对较强的科技型企业,因此,这一比例就明显偏低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关联型企业间的研发合作过少,仅占总数的2.8%。而跨地域的合作,与行业中介组织、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就少之又少。总而言之,我市多数中小企业目前仍然处在单打独斗的生存状态。合作难、合作少,合作内容简单、合作起点低、合作成果小、合作利益小成为我市中小企业的基本状态,且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是维持生存或发展不快的创新。与此相对应,由利益链条短造成的产业链短、产业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影响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能力差的问题是天津市中小企业较为突出的问题。

此外,调查显示,样本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得到协会、学会,以及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支持与合作的不足10%,而长期稳定,目标、责任、权利明确的开发共同体、企业技术联盟、产业联盟过少。

而在我国南方发达地区,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竞争与协作的利害关系,逐步形成了通过整合社会研发资源充实自身创新能力的方式,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对于关系到产业发展的重要产品项目,从研发一开始,就积极以各种合作形式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力量,以及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质量和转化效率,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研发模式。

(二)开发目标大多定位于具体的技术工艺等产业链条的末端

1.调查显示,样本企业中确实有以影响国家产业政策为目标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合作模式、技术储备和经营战略上表现出了耐心、包容的心态以及舍我其谁的雄心和务实的策略。但亟需改变的是多数企业解读国家和我市宏观政策的能力差,介入的意识淡薄,勇气不足、借势发展的方略少。

2.调查显示,即使是合作开发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围绕新品的仿制和解决具体技术工艺难题。在技术定位上,很少组织专家针对产(行)业趋势技术的研究、可能形成标准的技术进行策划研究,绝少针对策划产业政策的技术研究。在技术转化过程中,少有对新的政策市场定位的预研、对可能产生的产业游戏规则的研究、对新的运作模态的研究。总之,缺乏大思路,没有大气魄是我市企业较为普遍的现象,也造成我市缺少产业龙头、缺少知名品牌。

(三)企业之间缺乏信任,缺少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

我市的中小企业创新仍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新链和价值链,也就难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充分合作的协调机制和信誉体系,不能从产业整体发展考虑问题,也就不能具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企业尤其是同行企业之间往往视对手为仇敌,彼此势不两立,有时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不惜采取低价倾销的方法,实践表明造成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事实上企业之间不应该存在这种恶性竞争,而是应该形成合作,共同进步和发展。这是因为合作能取得资源优势互补,合作能降低开发经营费用。

相比而言,江浙及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迅速、蓬勃发展,如今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一般产业加工基地和小商品集散地,剖析其成长经过,我们会发现市场机制的完善促使其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的整合了专业分工,促使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和集约化发展,从而形成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条,相比而言北方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显得不稳定,并且产业集群度较低。

(四)高水平中介服务少,企业市场化的自组织能力弱

长期以来,我市的国有比重一直较高,体系内固定化的思维模式长期居于强势,体系内的运行机制依然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民营企业边缘状态的观念意识较强,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组织长期未能有效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的各类科技、产业中介服务组织仍处在政府陆续让渡部分职能,自身无权也无力组织开发、组织合作、组织经营、组织管理的局面。也造成这些中介组织自身难以生存、难以自律,提供市场化的高质、高效服务严重不足。

(五)过分依赖政府的组织和整合

当前,各级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展工作方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努力,政策的推动、资金的倾斜,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都在力求从根本上提升我市的创新环境、科技水平、产业实力和生活水平。

然而,正如前面所述,长期形成的制度环境、行为观念和地域文化使我市企业的创新、创业过程中更习惯于负面的违规,还不习惯正面尝试政策的突破;习惯于跟进,不习惯组织;习惯于单干,不习惯分工合干;习惯于找政策,不习惯介入和影响政策。具体的表现就是依赖政府部门对开发合作的组织、协调和长期呵护,而一旦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原有的合作模式、合作内容便难以维持。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政策导向,延长利益链条,应对金融危机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出口导向的开发战略,当前的金融危机造成外贸需求锐减,而内需不旺又是长期得不到改善的症结。为此,政府可因势利导,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延长企业创新链条,提高内需的关联度。具体以扩大企业利益链条为目标,对企业家和创新机构(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扩展其视野范围,使其能够从影响国家和本市的产业政策去考虑发展途径,从整体上扩大产业受益链条,增进各上下游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帮助企业形成新的合作创新的利益模式,形成企业的多级受益点。由此可见,扩大合作也将极大地带动内需,有效的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对内资企业的冲击,同时还可避免技术、市场过分依赖外方的被动局面。

(二)通过新产业的形成催生新的配套服务业态

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构建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产业好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的历史机遇,在已建设的产业园、科技园中规划好面向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八大产业配套服务产业链,建立一批面向这些产业以及其他优势第二产业的高端服务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新的业态、新的利益链条、新的服务赢利模式,大力推进具有天津特色的面向第二产业的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并由此推进产业技术联盟的建立与完善,形成集群效益。

(三)帮助企业引入及建立技术创新的评价机制

鼓励创新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系统的技术开发评价机制,主要是:在科学→技术→产品→产业的实现链条中,从最终的产业价值帮助企业进行策划,使企业清楚开发产品的(或成果)技术寿命、价值空间与市场空间。使他们清楚开发以后仅仅挣得加工费,还是拥有较大空间的技术标准,还是可以形成一定垄断的效益的产业政策。指导企业以更为科学的流程从事开发工作,减少盲目的开发行为,并从相关服务中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和合作空间。

(四)调整政府相关职能,发挥创新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加强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级、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其与政府对接、平等对话和协商的桥梁作用。同时政府应调整或让渡部分相关职能,使学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及有关科技服务平台真正起到中小企业代言人、协调人和保护人的作用。

在新型科技创新机构中,包括学会、协会、商会等,积极发挥其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逐步形成以其为发端并在运行中起维系协调作用的技术联盟、价值联盟的创新服务机构。在技术开发规划、技术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市场运作服务中能够做到:上向,与行业技术标准化机构、专业技术指导机构、国家相关部委主管;横向,与科研基地、产业园、生产力中心、孵化器等,形成共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整体。

参考文献

[1]IF.M.Ross Armbrecht,Jr.R&D and innovation in industry[J].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1).

[2]Paul A.Gompers,A note on Strategic Allianc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

[3]李惠娟.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

作者简介:赵志强(1963-),男,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制度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国家制度环境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