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信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及教育策略初探

2009-09-29 08:16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信息环境开放教育策略

罗 刚 何 蕾

摘 要:本文对开放的信息环境及其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了开放信息环境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维、学习方式,学生的人际互动、身体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并主要从信息来源控制、学生媒介素养、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资源开发,改变学习方式、支持非正式学习等方面探讨了应对开放信息环境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开放;信息环境;学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0-0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8-0020-04

开放信息环境,是指信息资源不加限制地全方位开放,人们能够在其中对信息进行多样化的自由选择,以实现信息的即索即得的信息环境。随着电视、广播,尤其是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的使用变得越来越自由,信息提供与获取也越来越随心所欲,社会由闭塞变为开放,信息不再是封闭的,资源不再是独享的;各种信息大量生产、迅速传递和更新,整个信息社会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按需索取,即索即得。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个体和环境是相互影响地联结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个体(认知和其他个人因素)、环境和行为(反应)都是作为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而且这些决定因素双向地相互影响。[1]如图1所示。交互性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的双边具有同等的强度。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的三个根源所起的相对影响,会因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环境条件而不同(班杜拉,1987)。

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学生所面对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社群都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学生个体与信息环境之间的互动对其行为产生的影响,构成了这种开放信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那么,根据开放信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来探讨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的教育策略,成为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开放的信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开放的信息环境为学生造就了不同以往的开放性信息时空,这种开放性的信息时空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1.价值观念的形成

开放的信息环境,更加容易把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有研究表明,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以前,学校占50%,家庭占30%,社会占20%;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占20%,家庭占30%,社会占50%。[2]另一项题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谁对他们的影响最大”的研究的调查结果则更加令人吃惊:[4] 20世纪80年代影响青少年的主要因素的排序是“家庭、学校、传媒、社会人物、同伴”,而现在的顺序则变成了“传媒、社会人物、同伴、家庭、学校”。曾几何时青少年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课堂,如今却是一个排倒数第一,一个排倒数第二!传媒环境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之重要,可见一斑。

开放的信息环境中学习材料及各种信息丰富,超市式的信息提供能够满足学生按需索取、即索即得的要求,甚至是不请自来,唾手可得。这样的信息环境,为学生认知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然而信息资源不加限制地对学生全方位开放,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来说,同样也是挑战。原因在于,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对信息进行全方位自由接触的同时,也会受到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属于不平衡的状态,不加选择地大吞大吐甚至接收相异对立的信息,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甚至异化,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稳定和深入发展。

2.学习方式

(1)学习主动性方面

开放信息环境的信息即索即得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得教育机会更加均等,而且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得到加强,学习个别化、个性化。从学生个体发展的眼光看,好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体性能得到充分体现的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的方式。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下,人们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方法。而开放信息环境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与资源的支持,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相结合,可以虚拟教学课堂的现场,从而构建了泛在学习所必需的信息环境,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选择学习的内容及课程的进度。同时,由于信息网络的双向互动,特别是近年来博客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很容易对外发布信息而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其自主的创作欲望也易受激发;通过网络环境的支持,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交流,不必拘泥于课堂的有限时空。学生与开放信息环境之间的交互、泛在学习的开展,能有效地实现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情况下的教学个别化,并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的维护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开放的信息环境在对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地位提出挑战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使学生个性更加凸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7]结果显示,自1999年启动调查以来,国民图书阅读率已经连续6年持续走低,而网络阅读率的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而且,青少年是上网阅读的主要群体。这说明,青少年更适应网上阅读,也就更适合实践一系列新的学习方式方法。开放的信息环境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知识超市,学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可以接触到无数个专家、教授和优秀的头脑,可以按需索取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并改变以往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采取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采取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方式(Blending Learning),使学习更加有成效。开放的信息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使泛在学习成为现实,还有力地支持学生的非正式学习。

(2) 人际互动方面

学生的人际互动主要表现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个体间的互动。

传媒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信息交流手段,人们能够方便自由地交流信息或发布信息。在开放信息环境下的学习社群中,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或社会人士之间的多向互动行为变得普遍化,他们之间可以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协商和协作,共享与交流各种信息,也能够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他们之间所形成的交互影响的人际关系会极大地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

开放的信息环境不仅使得学生的这些人际互动得到加强,而且使得互动的基础与结果复杂化、多元化。与过去那种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下教师的正面影响较为重要不同,开放信息环境中的师生在接收大量信息过程中,形成了价值观念、判断标准的多元化,对现象的理解,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趋于多元;而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学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多层面了解社会,学生个体的价值标准、生活观念等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也变得复杂、多元,学生个性更为突出。学生间的个体信息互动不再是过去的那些不同家庭背景,以及零散的社会知识层面上的互动,而是学生个体在接受了大量的社会信息后的互动,这使得学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变得复杂多样,并在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突出的尖锐的思想碰撞。而且,虚拟的网络交往容易造成学生人际交往互动的简单化。

3.思维与信息加工

开放的信息环境扩大了学生选择的机会和可能,信息快速大量地涌动使得学生在对学习资源选择时可以建立在丰富的信息基础之上,有多样化的可选信息,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正如从锄头到拖拉机的变化使得人们改变了劳动结构一样,信息传播工具的变革也使人们智力活动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新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人类用来思维的内容更为丰富,思维的活力更为充沛,从而也更具有创造性。

然而,信息的巨大数量和瞬息多变的速度又容易使人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产生选择上的迷茫和困惑,并可能造成对潮流的盲目追随;开放的信息环境容易造成信息的快速吞吐,使得学生的选择难以深入、稳定,对信息加工不深入,学习浮在知识的表层,收获到的往往是信息,不是知识。正如英国诗人艾略特(T. S. Eliot)在《岩石》中提到:“在信息中,我们的知识哪里去了?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哪里去了?”(原文为: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的窘境?

开放信息环境中的海量信息和信息的唾手可得会使人们逐渐滋生一种浅尝辄止的心态,大家会渐渐地习惯停留在信息表面。备受青年人推崇的网络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浅阅读。网络信息往往是浏览式的、跳跃式的,难以形成深入的系统的思考,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的碎片化、跳跃式,想法很多,却无法深入无法实现;而传统图书则不同,它所提供的信息,更加接近知识,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更不是大众传媒所追逐的娱乐,图书的本质更多地能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传统的图书阅读对形成人的抽象思维有好处。[7]

实际上,开放信息环境中的巨大信息量和急剧的信息变化,使得环境信息更加复杂,既加大了学生的认知负荷甚至可能造成认知超载,还增加了学生对环境信息管理的难度,不易使自己所获取的信息有序化,信息的混乱必将导致思维的不清晰,记忆不牢。开放的信息环境,使信息即索即得,还会导致学生思维与记忆加工处理上的惰性,遇上问题,不假思索就到网上查找答案。

二、直面开放信息环境的教育策略

开放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时空,从而打破了传统学习环境的封闭性,可以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成为个性自由、激发创造的学习时空;学习资源丰富而混杂,人际沟通、共享信息和思想便捷,学习氛围可能会更活跃或更无序。开放的信息环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通过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学习的主体性、思维、学习方式、人际互动、身体发育等方面来左右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必须进行必要的变革,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学生面对开放的信息环境,培养他们应对开放信息环境的基本能力。

1.加强价值观念的培养,增强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作为数字原生代的新一代学生,他们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薄弱,缺乏相应的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我们应该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形成层级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系列,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价值观念的培养。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公民素质,增强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2.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有自我免疫能力

不管你愿意与否,我们已经身处一个传媒构建的世界里,传媒如同空气和水,成为现代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从某种程度说,我们根本就生活在一个由传媒虚构的世界中!因此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具有自我免疫能力和传媒运用能力。为此,必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明白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技术的诸多力量的强制作用:媒介是被建构的,媒介也在建构现实;媒介有商业的目的和利益追求;媒介有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由于内容和形式各异,不同的媒介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符码和传统;受众获得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协商而来的。要让学生明白媒介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用途,媒介传播信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通过分析影响媒介生存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让学生学会判断媒介信息的多重意义;通过剖析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及其传播技巧,使学生认识媒介对受众的操控能力;引导对媒介进行有选择的接触,培养学生利用媒介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使用媒介进行人际互动,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使用习惯和正确的态度与动机。

3.进一步开发与提供和学生学业需要相匹配的数字化资源,创造与应用非正式学习机会

学习包括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具有偶发性、随意性的特点,在非正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资料、学习到的知识点、突发的灵感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难以再次访问和获得。通过Web2.0等新技术搭建非正式学习的平台,不仅增加学习机会,还方便学生将这些问题、知识、资料和灵感保存下来,对于学生隐性知识的构建和知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为非正式学习创设较好的资源平台,把高质量的知识资源放在人们容易找的地方,创设专家和学生每天的学习实践都能容易地添加知识的区域,让学生自由地获得关于使用和评价的反馈信息。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校园网设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确实支持学校师生的教与学。其次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组织与协助教师开发相关课程网站,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相适应的学习指导和学习资源,提供学习交流园地,方便师生共同切磋,教学相长,也方便学生共享学习成果。

同时需要教育行政当局做出整体规划,统一指导,协调开发,共享资源。在这里,各级教育技术机构及各高等院校相关机构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方式,开发更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提供资源共享。国家应该扩大业已实施的“农远工程”项目的受益范围,让其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享。

4.变革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过去的教学,大多是预设性教学,而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开展更多的生成性教学活动,可以做到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有机结合,确实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多通道多感觉刺激情境和超媒体等,强调采用问题式的、项目式的、合作式的、探究性的、活动性的教学模式。通过传统的和电子化的多种交流渠道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引导学生使用混合学习方式,关注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批判性、建构性、协作性和反思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定向能力,并努力创设支持非正式学习的条件与信息环境,多方面促进学生学习与开放的信息环境相适应,进而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总之,开放的信息环境,首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表征形式,进而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其次,还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进而改变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再次,还改变了教育的时空结构,进而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态。当然,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向我们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冒名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7.

[3]曹丰.小学作文写“早恋”文笔优美让老师评分犯难[DB/OL].http://www.nen.com.cn/72344609522450432/20050619/1704189.shtml.

[4]黄顺源.该由谁来影响青少年[N].教师报.2002-01-09(B03).

[5]大洋网.小学生“无痛人流”试题答案吓晕女老师[DB/OL].http://news.21cn.com/social/shixiang/2007/02/13/ 3117688.shtml,2007-02-13.

[6]刘小龙.教育影响的弱化和环境影响的强化——论现代教育目的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教学研究,2005,(5).

[7]中国教育新闻网.网络冲击和应试压力下,青少年面临图书阅读危机[DB/OL].http://www.jyb.com.cn/xy/xyzt/t20060519_31472.htm.

[8]岳敏.试析大众传播媒介对学校社会化教育的挑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9]俄通过网络过滤限制中小学生接触有害网站[N].教育文摘周报,2008-04-23(4).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信息环境开放教育策略
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刍议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信息环境下的企业管理路径与信息安全探索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与改革
图书馆:历史、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