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的多重意义

2009-09-30 08:53李永乐
新民周刊 2009年38期
关键词:多极中美两国

李永乐

近日传出一则消息:中美两国科学家打算联手建造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以便揭开宇宙间的种种谜团,据说这个“超级太空望远镜”,可以让地球人像“天眼通”那么厉害,看到130亿年前的宇宙长什么样、了解太阳系以外有无外星人、宇宙大爆炸后星系如何形成,等等。

读完报道后我感觉既欣慰也纳闷,欣慰的是中美两强,政治、经贸、军事、环境乃至意识形态都有分歧,如果能搁置争议,把种种矛盾放一边,真诚合作,必然造福地球,为世界作出贡献。

纳闷的是,眼前的世界纷纷扰扰,世人尚且看不清楚,还在穷于应付,中美却有“闲情雅致”,探索宇宙130亿年前的模样,以及“其他世界”的秘密,倒不如把地球的“自家事”管好来得实在。

中美两强携手,探究寰宇奥秘,自然有其前瞻性意义,那是另一个课题,我们暂且不说:当前中美双方若能多方位合作,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尤其对众多中小国家而言,肯定是一桩美事。

首先在政治与军事上,大国之间实力的均衡,对弱小和发展中国家有利。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吸取了一些教训,明白必须有个“权威国际组织”维持世界秩序。然而事实上,虽然有联合国的存在,却有两种类型的国家,往往不理国际秩序与规则,一是军事与经济实力超强的国家,如美国:一是被美国称为所谓“流氓国家”的体制,这两种类型的“政治体”,皆对爱好和平的国家构成威胁。

因此,若要维持国际秩序,除了法律与情理,还要有有效的制衡,才能软硬兼施发挥作用。在国际组织以外,最好能出现几个“强大且正常”的国家,达成一种“多极平衡”的局面。

任何“一强独大”的政权,难免企图当世界的老大,而且不会把国际组织放在眼里,“多极平衡”正好纠正这种偏差。中美俄印巴等大国都有资格列入“多极平衡”的名单,但目前仅中美具备强国所需的“政军经综合实力”。

至于所谓的“正常”,是指不管哪种政治信仰,重要的是国家机器的运作,不能系于某个强人身上,而是遵循一套“体现人民意志”的民主操作机制,中美两国都符合这个条件。

从小国与弱国立场出发,它们需要多方交往,才能各取所需,保障安全和发展,若两强敌对各立阵营,弱国必须表态,甚至被逼“这边站”,这是最困难的事;反之两强若加强合作,则给了它们宽松的交往空间。

其次是中美的经贸合作,事关多方的利益。目前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美国迫切需要与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的中国合作,而中国也乐于通过中美良性互动,证明其和平发展的态度,从而增加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中美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将为世界市场注入更多的商机,一个是生产大国,一个是消费大国;制造需要材料、人力与技术,消费需要金融与服务等配合,这对“经济产业链”上的相关各方来说,都是良好的机遇。

第三是资源、环境等的合作,没有中美的积极参与,很难取得有效进展。以环保为例,中美两国是碳排放的最大来源,两国加起来每年要100多亿吨。如果两国互相指责,各行其是,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环保乃世界性课题,如果两大“排放户”不合作,其他小打小闹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第四个课题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中美双方在文化上也可以“合作”。两国在历史文化背景上有着天壤之别,谈合作听起来很玄。其实正因为有此巨大的差异,才能很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中美两国可以在和谐发展上取得共识。当今宗教与民族的文明冲突,严重性明显大过政治信仰,中美两国政治体制不同,一个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一个是广罗世界人才的移民国家,双方对种族、宗教与人权,都有着不同立场,尊重的方式也有分别,但都取得了实效,非但没有必要强迫对方接受价值体系,反而应该支持对方卓有成效的做法。

因此,中美双方在文化“合作”方面,積极的表现就是相互尊重彼此的不同,中国古贤的哲学“和而不同”,境界显然比“求同存异”更高,文化方面无须求同,最好的方式便是“和谐地存异”。

比起维持不冲突的“和平相处”,“和谐共处”的段数肯定高上一级,作为民族与宗教多元、人口众多的两个强国,中美合作的示范效应必然更加明显。

猜你喜欢
多极中美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应用于舰载天线电磁兼容性分析的改进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
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积极为构建“多点多极”战略提供咨询服务
冷战后世界格局单极与多极斗争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