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的“主旋律”

2009-09-30 08:53
新民周刊 2009年38期
关键词:主旋律大业建国

王 倩

以前都说谁适合演谁,现在要说。观众愿意看谁就找谁演。只有观众看到了,拍电影的初衷才能达到。

国庆的热烈气氛和怀旧情绪正在蔓延,纯明星阵容的《建国大业》让这样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一部电影发行的最高水平就是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建国大业》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到了,所有人都沉迷于寻找明星脸的乐趣中,顺带着重温了一把中学历史课本里的1945~1949。

《建国大业》主动放下严肃的面孔,以亲民和娱乐的心态,积极主动地靠近最广大的普通电影观众。成果显见:黄金时段里看《建国大业》的大多是自己买票进场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非黄金时段里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包场和团体票也让电影院没有一丝的喘息时间,三天半的票房就过了1亿(此前的纪录是《赤壁(上)》的四天过亿)。

你《建国大业》了吗?

大家一起来数星星。

172位明星,其中83位是一线演员,《建国大业》一举超过了央视的春晚,大大小小明星叫着嚷着赶着来免费上戏。最著名的电话来自周星驰,当时《建国大业》已经关机,星爷在电话里问总导演韩三平,“我为什么不能在《建国大业》里客串一下啊?听说现在要是不上这个片子,就说明自己不是一线演员了啊?”《建国大业》成了影视明星们展现责任感和社会地位的最佳舞台。

《建国大业》最初还是打算以一贯的正统的主旋律电影套路来操作的,当中影集团老总韩三平接到广电总局领导布置下来的这个命题作文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要找一批有良好口碑、在艺术上根有成绩的演员”。

因为只有短短6个月的筹备时间,陈凯歌给他出了用全明星阵容的主意,还特意推荐了陈坤出演分量吃重的蒋经国一角。为了召集明星大腕们,韩三平一个个地打电话:“建国60周年,电影人应该贡献一点力量。我们都想送个礼物,虽然这个礼物不一定贵重,也不一定精致。”

当张国立、唐国强、许晴、陈坤等20多位著名演员被更加著名的“韩三爷”招致麾下后,雪球越滚越大,韩三平不断接到要求出演一个小角色的电话,不求戏份,只求露脸。韩三平说,“所有演员(刘烨例外)演的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演一个真实的人物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与出演虚构的人物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人在总结《建国大业》的成功经验时都会提到韩三平这个名字,说得最透彻的是拍过《云水谣》和《铁人》的导演尹力,“我觉得《建国大业》的成功有几个关键词:建国60周年,中影集团,韩三平。《建国大业》就是云集了商业的推广,政府的资源,国家的意志,明星的加入,才能够把这样的东西呈献给今天的观众。”

《建国大业》诞生在国产电影一片大好的这个时代,“我们的电影产业正在高速发展,主流院线的建设,银幕数量的快速增加,商业大片这些年的操作,今年的国内市场电影票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正是这些成就了《建国大业》。”韩三平在过去几年成功操作了《赤壁》、《梅兰芳》和《投名状》等几部商业大片后,更是领悟到了这个电影市场上主力观影人群的态度——要么有明星,要么有话题,反正怎么轻松怎么来。

作为中影集团的领导,韩三平有足够的力量开始从上而下的“变革”。导演黄建新说过,“现在年轻人喜欢看一些轻松的东西,我和韩总的意见是如果要拍得严肃一点,还是去看书吧,书肯定比电影说得更准确翔实,书里还可以加注呢。电影创作的是一种情境,用最通俗的方式让观众看到历史,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电影的世界。最初用陈坤时,所有人都说他不像(蒋经国),现在大家都说,就是他了。电影就是电影,它创造的就是电影的世界,你非要拿历史人物来和电影对比,那不如去看照片吧。”

献礼片记忆

《建国大业》能够召集这么多明星的一个理由,就是演员王学圻所说的“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这是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建国大业》让人们看到了主旋律和献礼片也可以好看的一种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是可以复制的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民看到的第一部国产片是凌子风导演的《中华儿女》,日夜场连映了很多天,争购电影票的观众挤占了半条大街。

很多年后凌子风自述,“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对我所拍的战争生活的熟知,带着战争硝烟味拍摄硝烟生活,带着泥土味拍摄浑身泥土香的农民。使我很容易地抓住了生活的脉络以及艺术上的感觉,我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一口气拍完了这部献给当时在中国举行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的献礼片”。当时肯定不叫“献礼片”,但那样的模式早已经存在。

為国庆拍献礼片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959年建国10周年。1958年邓小平亲自向文化部布置任务,要求“至少拍出7部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彩色故事影片”,第二年18部电影最终被确定为献礼片,其中包括《青春之歌》、《林则徐》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优秀之作。

之后,每五年或十年的国庆都会有一批献礼片出现,其中不乏精品,如1964年的《东方红》、《早春二月》、《大闹天宫》,1979年的《小花》,1989年的《开国大典》。还有1997年迎接香港回归的献礼片《=鸦片战争》。但是更多的献礼片则在历史洪流中没有留下任何印记。

1991年一批向建党70周年献礼的影片投入市场,有表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史诗性巨片《大决战》,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开天辟地》,歌颂领袖人物精神风貌的《毛泽东的故事》和《周恩来》等。

北京市职工影评组一个叫刘杰的影评人当时在媒体上撰文评价了这些献礼片,“很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片子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刻画人物,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没有落入会议加战争的套子。如《淮海战役》结尾时,毛主席听说马夫去世,满怀深情地贴着白马说,不骑了,不骑了。银幕上白马驰骋面去,寓意深远。”

但是,观众并非完全满意,主旋律往往与集体包场等同起来。到了国庆50周年时,电影人开始强调献礼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比如,张艺谋连续拍出了《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吴子牛的《国歌》启用了尚在北影读书的新人陈坤,孙周的《漂亮妈妈》启用了当红明星巩俐,张建亚的《紧急追降》启用了当红明星徐帆和邵兵。

明星招数管几年?

那时的主旋律电影已经在强调启用明星主演,推向市场,但缺陷依然非常直白。今年3月份两会上,冯小刚毫不留情地炮轰一窝蜂的献礼片,“我们一定要根据市场来,不要花一两亿拍没人看的电影,去做表面的献礼、离观众远的献礼。”

韩三平也直接做过评价,“在制作环节就把它当成是一个宣传片,当成一个说教、概念化的一个东西,观众不吃这一套。还有就是过于强调表现内心世界,而这个内心世界完全是表现导演和编剧的内心世界,这就成问题了。因此编剧写得含辛茹苦,导演拍得激情澎湃,但观众毫无反应,他们忽略了一种东西就是——大众。”

怎样贴近大众?韩三平想出的招数就是一明星。《建国大业》完全做到了为明星量身定做,成龙要来演,那就在历史中找一个成龙适合的角色——一个说粤语的香港记者。一般的主旋律电影肯定也想请明星,但是明星们完全不可能一直免费为剧组打工,如果《建国大业》按市场价格给演员开片酬,3000万的制作成本怎么付得出数亿的片酬?

《建国大业》的成功可能是不可复制的,但《建国大业》让很多同行更加直接地认识到了市场经济。拍过好《孔繁森》等多部主旋律电影的陈国星在研讨会上这样说,“中国的主旋律电影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辛,但推向市场的时候,大都没有让人欣慰的结尾。创作的艰辛、专家的论证都不重要,最重要是市场的认可。只有市场接受了,你的艰辛才有意义。以前都说谁适合演谁,现在要说,观众愿意看谁就找谁演。只有观众看到了,拍电影的初衷才能达到。过去谁敢找张国立演蒋介石?但让张国立演蒋介石就有人看,让许晴演宋庆龄就有人关注。”是啊,至少《建国大业》告诉我们,主旋律这次站到了观众这边。

猜你喜欢
主旋律大业建国
孜孜以求,遂成大业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over an airfoil using continuous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actuator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绿茵少年(三)
绿茵少年(四)
推进改革大业必须要“实”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and Diagnosis Based on Rough Set and Knowledge-Bas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