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

2009-09-30 05:25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4期
关键词:优先后进生习惯

陈 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数学教学中后进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大困难。本文就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是人生启蒙的也是终身的学校,因此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还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家庭教育对后进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并对家长开展说服工作,要求家长的一言一行要起表率作用,创建民主的家庭氛围,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平等和睦的关系,对孩子既不溺爱、放任、有求必应,又不简单、粗暴、独断专行,对子女的要求要切合实际,期望值不能过高,以免造成子女的巨大心理压力,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要激励差生的上进心,使他们看到光明的前程。

二、教师改变教法

首先培养学生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后进生,我们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多创造情景,多用实物展示,多用多媒体等等。例如:在等式的性质教学时,用天平的实验展示,在两边添上或拿掉重量相等的砝码。让他们看到若a=b,则a±c=b±c这个重要性质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备课和上课要面向中下游的学生,心中不能只有几个优秀生。教学时对后进生要优先提高,优先板演,优先看作业,优先辅导。在教学中坚持既“慢”又“多”的 原则。即讲课稍慢,使后进生听得懂;练习的时间稍多,对每一知识点运用各种变式的题型反复练习,使后进生有较多的机会用上所学的知识,以便于他们逐渐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方法。

再次,教师最好能对后进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究竟是差在哪儿,因材施教,精心挑选作业,最好能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课后辅导,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培养是转化后进生的重点,我们要不断纠正后进生学习数学的不良习惯。

首先是预习习惯。提高后进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以保证预习的落实。后进生往往没有看书的习惯,甚至不会看书,因此,我们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预习的方法:熟读内容,理解意思,看懂例题,列出疑点,再做练习。经历从“扶”到“放”的过程。

其次是复习的习惯。复习的作用不言而喻,后进生往往把复习简单地看作做完老师布置的几道题目,而且完成的质量很差。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情况指导他们复习的方法,先看书本上最核心的知识和对应的例题,再完成书面作业,最后处理学习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有所突破。

再次还要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就拿考试来说,每次考试都有好几个数学是十几分的,甚至是个位数的。你把他的卷子拿来一看就会发现他们基本都是只做了前面的选择和填空题,后面的解答全是空白,后面的题目真的不会做吗?当然不是。现在中考的要求是抓基础,解答题也是基础题为主,一些得分点易找到,易得分,只要认识字的都能完成一些。当然不是他做了这一题就说明他数学水平提高了,但是这说明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做作业、考试根本不肯去动脑思考。

四、建立学习小组,引入竞争机制

后进生都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反正我的成绩就那样,再怎么也比不上成绩好的同学,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愿意去认真学习、认真完成作业。所以我就把班里学生按不同的层次分成几个小组,而且不同的小组完成作业的难度不同,让他们在自己的小组中比一比谁做得认真,做得好,进步快。这样虽然工作量大,但好中差的学生都能照顾到,能提高整体水平。同时在这种机制,后进生学习有了目标,有了比较,学习动力得到了增加。

我认为,对于数学后进生,我们都要有一颗爱心,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发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们要用爱心去关心后进生,引导他们进步,切忌用体罚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差生的情况各有不同,各有一本难念的“经”,我们应当关心、亲近他们,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摸准其“差”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他们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海中学

猜你喜欢
优先后进生习惯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