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2009-09-30 08:07周明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动因

周明华

摘要:国际产业转移是企业顺应比较优势的变化,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是产业在空间上比较优势的变化,体现为单个企业成本压力下的空间转移,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体现在其他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竞争优势而采取跟随策略。产业转移的结构是部分产业在输出国逐渐衰落,而承接转移国家逐步发展。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动因;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71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72-02

一、风险规避是国际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本原因

国际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风险的规避,是利益的诱导。由于经济发展引起供给、需求及国际、国内分工结构的变化,导致不同国家之间资源优势的动态变化,使得企业认为有必要以空间转换来回避经营风险和寻求利益最大化。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决定是否将生产能力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前提条件是目标区域的赢利水平超出现有区域,而且赢利水平大于企业的转移成本。企业的空间迁移可分为生产型迁移、知识型迁移和管理型迁移。生产型迁移是对生产能力的迁移,而知识型迁移是对企业的核心知识部门,尤其是研究开发机构的主导力量的迁移,而管理型迁移是对企业的管理部门的迁移。

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仍无法自由流动。作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的跨国公司,为了使其生产成本最小化,使其体系范围内的生产要素使用率最大化,必然就会利用产品、资本自由流动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生产要素。这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是伴随着国际迁移实现的,其表现形式是企业生产区位的国际化。例如,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宣布关闭一家在英国的工厂,并转移一家西班牙工厂的生产至斯洛伐克和中国,三星电子公司表示:在英国的生产成本过高是工厂进行迁移的重要原因,三星电子将改变其在欧洲的生产的结构,以维持该公司在产业中的全球领导地位。

二、企业跟随是保持比较优势的方法

和个别、零散的企业迁移行为不同,国际产业转移常常表现为同属于某一产业的多数企业都有寻求空间转换,向海外发展以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当某一首先进行转移的企业在新区域获得利益后,明显地会产生一个示范效应,其他企业将采取跟随行为。20个世纪60年代,日本纺织业的许多企业纷纷将生产能力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延长了产业的生命周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中的跨国公司战略不仅取决自己而且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决策:当一个跨国公司进入某一市场后,其他跨国公司会跟随进入。例如,当中国允许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时,西方许多企业都认为,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是实现低成本战略的机会,然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其竞争对手也不断涌入中国。这就使企业最初预期的低成本优势很快荡然无存。如果一个企业在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建厂,而其竞争对手却没有这样做,那么其竞争优势就能保持。另外,对于在竞争中暂时处于优势的企业而言,为了保持其原有的竞争优势,迁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这将会形成“跟随”效应,也就是当某一行业内的竞争者中的一个进入了某一市场,其他竞争者也被迫进入,以缓解可能存在的持续竞争劣势,或者减少自己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因此,企业的国际迁移可能是出于保持竞争优势的需要,而并非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三、比较优势的变化是国际产业转移发生的动因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只要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就可以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得到利益。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对于区域间贸易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由于当时国家之间的经济协作主要是商品贸易,尚未进入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产业跨国移动阶段,所以李嘉图并没有论述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的基础。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从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说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存在相对差异的原因,认为不同产业生产所需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也不相同,每个区域在生产那些比较密集地利用其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就必然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每个区域应该出口能利用其充裕要素的那些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比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美国斯蒂格利茨教授把比较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分为自然禀赋、获得性禀赋(包括优越的知识、资本)和专业化[9]。在生产要素可以跨国界流动的条件下,不同国家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使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充裕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同一个国家不同产业比较优势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生产力发达,拥有强大的创新开发能力,往往是新产品、新的生产部门的发源地,传统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也很先进;同时长期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的资本较为充裕。因此,发达国家往往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等产业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制造业不发达,多数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技术领先的产业较少,许多新兴产业甚至还没有出现。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急需大量的资本,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原始积累少,资本严重短缺,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等特点,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劣势产业。因此,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门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是发展中国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发达国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充裕或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达,具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出各种新产品,同时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的消费层次较高,对于消费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新产品或新产业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必然进入成熟甚至衰退阶段,发展趋于停滞,产业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随着产业的发生发展,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随之发生变化:在创新阶段,产品的生产是以技术要素投入为主;在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生产逐步由技术要素投入转变为资本要素投入为主;在衰退阶段,由于生产技术的成熟,生产又逐步转变为劳动要素投入为主。

由于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业在不同的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发达国家已经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也许还处在创新或发展阶段,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如何开拓新的市场对于发达国家成熟或衰退产业的企业来说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深入,受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部分高收入家庭开始出现对新产品的需求,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具有新产品的生产能力,只有通过进口满足对新产品的需求,于是发达国家开始出口产品。很明显,这种出口是建立在发达国家技术领先的基础上的,由于发达国家在产品生产上居于垄断地位,因此具有很强的垄断优势。由于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滞后才能出现对新产品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对新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前景看好,同时发达国家处于成熟或衰退阶段的产业竞争日益加剧,生产成本也日益提高,特别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进一步其失去其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有调整的压力。

产业调整的方向有二种:加速产业的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深化发展,或者将其转移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产业内的企业而言,要投入巨资去从事新的研究开发,改变旧的生产函数,这将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收益能否抵消其他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当产业深化不能够抵消别国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的这些产业就只有一个调整方向,即国际产业转移。在相同的生产函数下,通过直接投资进行海外建厂,将该产业或产业内的某些生产阶段转移出去,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动力成本,是实现成本最低化的最佳选择,同时生产该产品的技术设备、工艺条件会在新的生产得到运用,也实现了成熟技术的多次增值。

四、结论

随着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部分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缩小,最后丧失了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生产从无到有,比较优势由小到大,最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开始出口。发达国家的产业由于比较优势的丧失,不断萎缩;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由于出口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发展,结果发达国家的此类产业在全部国内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缩小,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从产业的空间分布来看,产业逐渐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7-120.

[2][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78-81.

[3]周宗安.中国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1999,(10):63-66.

[4]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2-57.

[5]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88-89.

[6]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11-1.

[7]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上海:中华书局,2002:45-50.

[8]戴宏伟,田学斌,等.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20-21

[9][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王薇]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动因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企业反向收购上市动因分析
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