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之本质特征

2009-10-10 05:27周积寅
艺术百家 2009年5期
关键词:笔墨本质中国画

周积寅

摘 要:中国画之本质,即指中国画的根本性质。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乃情感之产物,揭示出各种绘画的共同本质。中国画之哲学核心是道,画即是道,体现着中国画特有的本质;所谓中国画之特征,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色,表现天地万物形象之生命、灵魂、意态,它熔诗、书、印于一炉,形成一种综合艺术,以区别于西方绘画。

关键词:中国画;本质;特征;画即是道;笔墨;综合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02文献标识码:A

一、本质

所谓中国画的本质,即指中国画的根本性质,它是由绘画内在的审美因素所构成,是绘画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比较稳定的方面,从整体上规定绘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核心内质。但它是人的视觉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中国画的本质。

1.画即是道

中国画论认为画与道有着本来的联系,道在绘画中的体现就是画道。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成的内在依据。画即是道,道即是画。画家能“澄怀味象”、“含道映物”、“与道同机”,其画可达到极高的境界。

中国画的哲学核心是道,画即是道,体现着中国画特有的本质,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

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儒、道、释三家皆言道,何谓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亦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万物中当然包括人与绘画,故画也是由道而生。老子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故曰“道法自然”。王弼注:“法谓法则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义之言,穷极之辞也。”清代魏源也说:“道本自然,法道者,亦法自然而已矣。”自然对于道来说,是最根本的东西,也是人所取法的最根本的对象。这里的自然,不只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也包括社会现实生活),也是指“道”本身存在和运动的内在原因,是一种不受外界干扰的完全自在的、天然的状态。庄子“解衣般礴”论,是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的思想,已成为中国文人画家的口头禅。中国画创作强调“道法自然”、“心师造化”、“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天人合一”、“物我两化”,无画处皆成妙境,合乎道的原则,故画即是道。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所论道,重在人道,道不是在本体意义上,而是在政治伦理意义上使用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谓的教化说、比德说、中和说、文质说、养气说、立身说,无不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极大影响。在这里,画即是道,更主要体现了画通于人道。

中国画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提起中国佛学,必提禅宗,它是中国佛学的重要宗派。唐代王维开创的文人画以佛理禅趣入画,把画意与禅心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禅意画。这种禅意画至宋蔚为大宗,称之为墨戏,到了明代则称画禅。清代的普荷说:“画中无禅,惟画通禅。”画之所以通禅之理有三:

(1)画、禅都需要通过传授,求其发展,禅传则画传,说禅作画,本无差别。

(2)画、禅都需要通过悟,得其妙境。

禅家所谓色空观“真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也即画外之画也”。而文人画所追求的“画外之画”——闲、静、清、空、淡、远之深层意境,正是禅境的示现。

(3)画、禅都不为前法所囿。

文人画家“不必循格,要在胸中实有吐出”的画风,无疑受到南宗不拘形式(呵佛骂祖)、注重心性(明心见性,即心即佛)思想的影响。清代的石涛“无法而法”说,郑板桥“不立一格”说,更是一派后期禅宗气象。

南朝宋时期的颜光禄云:“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绘画不仅是一种技艺,当由技而进乎道。而《易》之象,是载图理的《周易》之卦象。“立象以尽意”,《易》象是存意的载体,其意皆天道、人道,故画与《易》象同为一体。在古代哲学中,“最富于辩证思想的,一个是老庄哲学,另一个就是《周易》哲学。从积极意义上说,《周易》的深刻性虽不如老庄,但其影响却比老庄要大,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所运用的各种辩证法则,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以《周易》的阴阳、刚柔等对立面的统一思想为依据的。并且同美学上对‘和的追求及健全的生命力的表现分不开”①。清代的戴德乾则对“画道”“与《易》理吻合无二”的命题作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说。

儒、道、释三家在哲学中皆讲“一”,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语)、“通天下一气耳”(庄子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黄蘖断际禅师语)。这里的“一”,皆指各家所言之道。引用到中国书画中来,则有所谓“得一之想”、“一笔书、“一笔画”、“一笔”、“一画”等等。尤其是清代石涛的“一画”论,乃《石涛画语录》全书之核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美学内涵,精辟地阐述了绘画艺术同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一画是指绘画的对象、绘画的手段、绘画的内容、绘画的规律、绘画的笔墨技巧以及所有这方面(因素)的统一性。” ②多数学者认为石涛“一画”论主要体现了道家和《周易》的思想,而与禅理无关。此说值得商榷。禅宗晚起于儒道之学,是佛教融合了儒道玄诸家思想之产物。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家,无一不是儒、道、禅兼通者,石涛乃是其中之代表。他的“一画”论既体现了老庄、《周易》的思想,也体现了禅理:其一,他是清初四高僧之一,曾开堂讲经,所著《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其二,清代杨复吉《石涛画谱•跋》云:“兹瞎尊者(指石涛)以古禅而阐画理,更为超象外而入环中,试一焚香展诵之,不辨是画是禅,但觉烟云纠缦耳。”其三,《石涛画语录•四时章第十四》:“予拈诗意以为画意,未有景不随时者。满目云山,随时而变。以此哦之,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其四,石涛的“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法无障,障无法”的“无法而法”的主张,就是以禅论画;其五,他晚年的所谓“自托于不佛不老间” ③,其实质是“亦佛亦老”。他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其绘画创作进乎道,通乎禅,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沈周 《溪山秋色图》轴

2.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

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因此,中国画家历来坚持师法造化。唐代韩幹为什么画马笔端有神?就是因为马的形象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他画马时,唐明皇要他看御府所藏画马名作,他说:“陛下厩马万匹,皆臣之师。”五代荆浩经常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观察体验,看到千姿百态的古松,“因惊奇异,遍而赏之”,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南朝陈时期的姚最提出了“心师造化”说;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名言,成为千古画家的座右铭;其后,明代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清代石涛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潘天寿“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等说,都继承了这一理论而有所发展。只有主客观的统一,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

在中国画论中,有“应物象形”、“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之说,但并非纯客观的如实描写,而是根据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取舍和夸张。明代的王绂、徐渭,清代的石涛、郑板桥等人,都强调绘画中的艺术形象必须“似与不似”,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塑造出比现实生活更美的艺术典型。

3.画乃感情之产物

“艺术就是感情” ④,绘画失去了感情的表现,则不成其为绘画矣。中国院体画和文人画在创作中都主张心物熔冶(主客观统一)、形神兼备。要求情感(心、神)的表达、形象塑造(物、形)两者俱生,熔冶于画面。它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的两种效果,形象悦目,感情赏心” ⑤。然而,在这一总的前提下,院体画更强调形似、写实、再现,以形写神之神,偏重于审美客体之神似——绘画所表现对象本身的情感;而文人画更强调神似、写意、表现,以神写形之神,偏重于审美主体之神似——绘画所表现画家本身的感情。故历代画论论文人画本质中,特别倾向于审美主体感情的抒发,认为画是“心性之学”、“心学”,诸如“画者”“心画也”、“从于心者也”、“写胸(心)中逸气”、“高雅之情一寄于画”、“吟咏性情而已”、“贵在摄情”、“以得其性情为妙”、“专以意求,不在形似”、“适吾意”、“意思而已”等等。这里的心、情、性情、逸气、意、意思,都是讲绘画是一种心灵的表现、感情的产物,其“真义在表现人格与生命”。这种情感,多来自审美主体方面,在创作中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自然界的山水、花鸟本身并无情感可言,但它们有各自的生理特性,画家运用比兴手法,使得这类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感情、思想、个性,所谓“人化的自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成为传递这种感情、思想、个性的艺术品。

二、特征

所谓中国画之特征,即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它是人的视觉感官所能直接感觉到的。其特征有二:

1.画者画也

关于中国画特征的认识,中国画论是随着绘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早期对绘画特征的解释,是离不开形与色的。“画,形也”,“存形莫善于画”,“以形写形”,说明中国画反映生活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因此,没有形象就没有绘画。“画缋之事杂五色”、“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以色貌色”,中国画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物象,而赋以色彩的表现。在色彩应用上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对象的固有色出发,而不同于西洋画那样去描写在阳光照映下色彩所发生的复杂变化。

“夫画者笔也”,“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神采生于用笔”。作为艺术的表现,用笔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离开了笔墨,就谈不上有什么中国画。

五代后梁时期的荆浩,对中国画特征作了高度概括:“画者,画也。”潘天寿释曰:“画者,画也。即以线为界,而成其画也。笔为骨,墨与彩色为血肉,气息神情为灵魂,风韵、格趣为意态,能具此,活矣。”可见,中国画是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所谓“画,界也”。用中国特有的笔、墨、色表现天地万物之生命,得其灵魂(气息、神情)、意态(风韵、格趣)。

2.画是一种综合艺术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前者属于语言艺术或时间艺术;后者属于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因为它们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艺术领域,中国古代画论更多的还是论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北宋的苏轼认为唐代诗人王维的画与诗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并指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北宋的张舜民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都要求通过真实、具体的典型形象,抒写作者的强烈感情,以激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产生艺术的魅力。这就是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共同规律,也是一切文学艺术的重要和共同的规律。

诗与画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共同点,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南宋的吴龙翰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这不仅说明诗画有结合的必要,也说明了它们有结合的可能。

关于中国画所含有的“诗趣”,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是画与诗表面的结合:以诗作画,即用画描写诗人所述的境地或事象;为画题诗,即诗人在画中引发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

唐代及其以前的题画诗,并未题在画上;宋代由于文人画运动的掀起,题画诗有了进一步发展,文同、苏轼、米芾及米友仁父子,作了大量题画诗,但多数可能是题在画前或跋在画后的。元、明、清以来,文人画家倪瓒、沈周、文徵明、唐寅、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人,几乎是每画必题,每题必诗,诗画合璧,相得益彰,既能阐发画中情景,又能申明画外寓意。

第二种看法,是诗与画的内面的结合。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

也就是说,画上并没有题诗,却有诗的意境,因此,中国画又称为“有形诗”或“无声诗”。这种诗与画内面的结合,是中国画独具的特色。苏轼评王维的画为“画中有诗”,意思也就在此。

郑板桥 《兰竹石》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一个不同之处体现在画与书法的关系上。西洋画与书法毫无关系,而中国画与书法却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书法与画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用的纸、笔、墨、砚完全相同;用笔的方法也基本上相同,并且可以把书法上的用笔方法直接用到画上去;至于书法与画法所追求的艺术方法与风格标准,如粗细刚柔、雄浑豪放、秀逸优美、平正奇险,也无不相通。所以工于书法的人,学画比较容易,学画的人也必须同时学书。故中国画论中有“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用笔同法”之说。唐代张彦远论顾、陆、张、吴用笔,在理论上肯定了书法与绘画用笔有密切的关系,是以人物画论证的;北宋时期的郭熙也有同样的思想,他认为绘画用笔可以“近取诸书法”,是以山水画论证的;而元代赵孟頫则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此诗影响远远超过了张、郭之论。这是文人画从宋发展到元,在表现竹石花卉题材方面的笔墨技法的一个(不是全部)概括。书画用笔同法,体现了中国文人画艺术形式的一条客观规律。

画上题款始于北宋的文人画家,如苏轼、文同、米芾、米友仁以及赵佶等;到了元代赵孟頫、钱选、柯九思、高克恭以及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不只题款,且加诗跋;明代文、沈而后尤为盛行,题款已成为一幅画的组成部分,绝不可少。但院画家一般仍不题款,即题款也仅书姓名,或加“臣”字。

题款的作用有二:(一)可以抒发情感,阐述或发挥画意。诚如方薰所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二)可以增强中国画的形式美感。它将诗文的美妙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到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熔铸到一个画面中来,使章法丰富多姿,出神入化,形成了中国画举世瞩目的特色。

当然,题款须有深厚的艺术修养,题得好,可使原作大增身价;题得不好,则未免会破坏全局。

至于画面上的印章,也和题跋一样,成了中国画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增强中国画艺术的美感,而且能够运用篆刻的语言阐发画面的意境和画家的真切感受。在典雅素净的水墨画中盖上一枚红色的印章后,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变得十分新鲜醒目。

印章多请专家镌刻,近代画家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多为自刻,偶亦用他人所刻。

中国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与深度,与传统戏剧一样,成为了一种综合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刘纲纪等《易学与美学》,沈阳出版社,1997年版。

② 杨成寅《石涛画学本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③ [清]李驎《大涤子传》。

④ [法]奥古斯特•罗丹述,葛赛尔著,傅雷译《罗丹艺术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 王菊生《中国绘画学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On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inting

ZHOU Ji-yin

(College of Fine Arts, Nanjing Arts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3)

Abstract: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inting refer to the basic nature of Chinese painting. Paint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mind and the product of the emotion, which reveals the common nature of various paintings. The philosophical core of Chinese painting is Tao, which shows the unique nature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ainting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life, soul and image o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with unique Chinese brush, ink and color. It integrates poetry, calligraphy and seal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art different from Western painting.

Key Words:Chinese painting; nature; characteristic; Painting is Tao; brush and ink; comprehensive art

猜你喜欢
笔墨本质中国画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书画名人汇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笔墨厨神
放缩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