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的另一把钥匙

2009-10-13 03:29
文史春秋 2009年8期
关键词:野史史学家正史

金 山

中国历史,一般以官修《二十五史》为正史。这些史书的修纂者,大抵都秉承“以仁为体,以礼为用”,“代圣贤立言,为治国立道”的宗旨,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佛家和道家理念为补充,记叙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宣传宗法制度与社会圣君的仁治、忠臣贤吏的仁政德行,记录暴君酷吏、谗臣奸宦的恶行劣迹,等等,可谓泾渭分明,皂白清楚。

正史是权威的,所载史实大都忠于历史,为后世史学家所尊重,故被称为“信史”。然而,诸多正史往往是后一朝代为前代所修纂,也往往为了当朝统治的需要,而对前代历史进行了选择、篡改。所以,正史亦不能尽如事实。这点,就连至圣先师孔子也无法回避,他在删修《春秋》时,对君主的褒贬扬抑,所谓“微言大义”,用“曲笔”手法来隐藏真相。后世治史,由于朝代更替引起持久的战乱或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等等,导致史毁典佚,史学家们多凭传闻、考察、野史、稗记资料,又带着个人观点来修撰史书,其中的真实成分就大大打了折扣,诸如司马迁《史记》中对秦始皇、陈胜、吴广的记述,《三国志》对曹操、刘备的评论,就有失偏颇。而对于新旧王朝的更迭,尤其是一些有作为的君主,有的靠掌握强权拥兵逼宫“禅让”登上帝位的,如魏文帝曹丕、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有的靠发动兵变杀戮宗亲夺取帝位的,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有的从打家劫舍起家,有的从杀人如麻的绿林强盗投身起义军而摇身一变而成为帝王,如汉光武帝刘秀、明太祖朱元璋等,大抵封建史学家遵循“为尊者讳”之故,编修正史时总要经过美化加工而让其堂而皇之的。因此,即使是同一朝代所修的史志,也会因年代不同而生出抵触,如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宦官伶人干政等。于是,温情掩盖下的正史就留下了不少缺憾与诸多历史隐秘。

因此,要真正了解历史,仅仅阅读正史是不够的。一些惊心动魄的朝廷斗争,一些腥风血雨的权力倾轧,一些不为人知的后宫秘密,被深深地隐藏于另一座厚重的历史宫殿里,要解读它的本来面目,必须得寻找另外的途径,寻找另一把能够开启这些隐藏历史的钥匙。

这另一把钥匙就是文史作品。这些游离于正史之外的野史、稗史、名人笔记、文学作品等等,总能带着史学家,尤其是猎奇的读者们走进一座充满奇闻轶事的神秘殿堂,并取得意外惊喜与收获。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演义》、《残唐五代史传》、《东周列国传》、《大宋宣和遗事》、《野史大观》等等。这些亦文亦史的文史作品,文谐并存,雅俗共赏,为寻常百姓所喜闻乐见,虽有传闻与演义渲染的成分,但却大体遵从历史,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的缩影和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综合正史阅读,相互参悟,扑朔迷离的历史隐秘便昭然若揭。

古代历史是这样,当代历史也不例外。许多历史事件的秘密档案,由于某种原因而成为了历史禁区,诸多重大事件的真相难以得见天日,人们自然无从知晓,某些解密档案就是在被视为正史的刊物上,也难见披露。于是,文史作品便成为一把解读过往历史的钥匙,其忠于历史而有所选择的钩沉与披露,使得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秘闻,或尘封已久、早就淡出人们视野的重要历史事件真相,由此而浮出水面。这是文史作品与众不同的作用和魅力。

人类历史久远年湮,可读的历史典籍浩瀚如海,而历朝历代的野史稗史更是浩繁如星,包罗万象,即使治史专家虽皓首穷经也难以卒读。一般读者就只能望洋兴叹,能涉猎浅尝也就不错了。诚然,前人说“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怡情”。我们不妨运用另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以怡情的心态,以明智的心愿,读一读文史作品,品味历史遗韵,作为读书“充电”、以史为鉴、启迪思想智慧的业余学习与解读,则不失为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之举。

猜你喜欢
野史史学家正史
让正史守住人民的心
基于Bayes判别构建吉林省玉米干旱发生等级动态预警模型*
正史和野史哪个更接近真实
野史精神与传奇笔法
野史在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
芬兰军事史学家与军事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正史、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