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2009-10-13 09:11刘清芝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城乡统筹发展影响很大。需要强化“以农为本”的理念,以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为重点,促进城市带动农村效应的发挥,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村多功能性,以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026-02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8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然而,城乡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体制性、政策性等现实因素,它们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影响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体制性因素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

1.就业制度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排下,农业劳动者极大限度地发挥了生产经营积极性,劳动生产率也快速提高。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村工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拉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剩余农产品供给增长促进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也逐渐加速。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大发展的时期其生存和发展空间急剧缩小,其农业劳动力就业贡献也呈现出减少趋势。这种状况减少了农村内部的就业机会,从而引发了“民工潮”问题。进入到新的世纪,农民就业的环境有所优化。国家十分重视农民工就业工作。但是,国际性金融危机影响了农民工在外向型经济体中就业。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和环境还有待优化。由于就业政策的调整,农民无论是外出就业还是回流到农村,对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2.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自我调节与政府公共管理相结合的相对均衡的系统。该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结合程度低下、社会保障水平与农民生活水平不相适应、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自觉性相对滞后,需要政府及时引导。此外,有些地区物质保障与服务保障尚未同时进行,忽视实际而全面推进的状况仍然存在等。这严重影响了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目标的实现,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3.户籍制度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户籍制度安排中,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将城乡人口区分开来。长期以来,以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的存在是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失衡的直接原因之一。这不仅降低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阻塞了城镇化发展道路,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组织化生产与经营。按照新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就业制度改革。

整个政策体系偏向于非农阶层,导致农民在很不利的制度背景下艰难地无组织化或低组织化生产、生活。这使农民收入在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背景下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影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政策性因素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

首先,流通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具有城市、工业偏向性,这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目前,我国的流通政策对于农村和农业发展中流通事业支持和关注力度不够。我国多数农户要靠自己解决农产品的运销问题,他们大多以较低的价格把农产品卖给农村中的运输专业户,后者在市场上以批发价卖出,赚取批发价与收购价的差额。而农民在流通环节流失了很多利润。其次,财政支农力度相对较小,对城乡统筹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目前,我国政府支农体制尚未健全。政府支农基本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国家财政支农的力度很小,这种情况不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性因素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

第一,农村教育、文化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辍学率仍然较高,农村成人教育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发展也存在很大差距,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设施缺乏、文化人才匮乏、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等。农村教育与文化相对滞后的状况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

第二,农村医疗卫生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国务院于2003年1月出台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文件规定,从2006年起,逐渐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参保农民共同出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投资机制。虽然全国有一些乡镇建立了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有的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积累了一部分资金。但是,总体上我国的广大地区农村卫生医疗事业还处于试点阶段。国内外经验证明,“人人享受医疗”、“人人健康”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必须通过公共医疗保健网络机构向国民提供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服务。只有建立健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城乡统筹发展的“后顾之忧”才能被解决。

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取向

(一)强化“以农为本”的理念

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观上的重要定位。这是因为,城市能够发挥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的聚集效应,创造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及很强的扩大再生产能力。农村也会在乡村旅游、有机农产品、传统文化等领域为城市居民服务。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护农业的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以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为重点,促进城市带动农村效应的发挥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构建需要城市积极主动。农村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市民到农村创业与服务是实现城乡融合,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各国城市化的经验看,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缺失都是不利于城乡走向融合的。当务之急,政府要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在就业制度改革方面,应树立“农民就业”的观念;政府管理部门应坚决取消对农民就业进行歧视性限制的有关规定,减少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成本。城市社区也要将外来务工的农村人口纳入到社区生活和管理中来,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使农民工及其家庭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政府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程序、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针对农村教育、文化不能适应经济迅速发展需要的状况,今后必须强化学历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补充,借鉴发达国家将人才分流培养的经验,减少“唯学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调整教育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城乡平等化,以此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

(三)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村多功能性

城乡统筹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农业和农村作用的认识和发展定位问题。农业除了包括产品贡献、就业贡献、市场贡献之外,还有环境贡献。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之一就是农村为城市市民提供返璞归真的优美环境,促进农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村具有特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合理地开发这些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链条,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并为其发展提供制度、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彰显文化生产力,发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应,进而实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效应的发挥,提升农村文化实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清芝.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农村公共服务职能改革[J].农机化研究,2008,(10):210.

[2]万宝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J].农业经济问题,2003,(7):24.

[3]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2.

[4]杜旭宇.农民权益的缺失及其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24.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制度
论人力资源流动与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研究综述与启示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
对民办学校社会保障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