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信贷上涨背景下的银行放贷冷思考

2009-10-13 09:11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1期
关键词:银行

张 伟

摘要:第一季度新增贷款“天量”增加已经给银行系统带了很多潜在风险,此时我们当然不能寄希望于制度做出倒退,而应倡导将长期的制度建设与短期宏观调控联系起来,从根本上规范银行的行为。现实的要求是商业银行应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局出发,不断调整自己的商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贷上涨;银行;放贷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47-01

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今年第一季度完成4.58万亿的信贷增量,这几乎接近于去年一年的信贷增量规模。

首先,受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尤其是产业振兴计划的影响,商业银行倾向于将大量资金投放到大规模基础建设项目中,这是因为一方面这种项目的信贷风险小,不容易产生呆账、坏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本身受信贷任务的束缚,也有主动放贷的意愿。其次,整个政策层面给银行放贷施加了压力,但是银行又没有合适的低风险放贷对象,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危机、企业生存能力受到极大挑战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发生了偏离。据统计,第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中大约1/3是短期商业票据。最后,商业银行担心货币政策在第一季度后有变化,提前做出加大信贷投放,抢占市场份额的举动。信贷规模控制在一些银行业内人士。看来,早晚都要恢复,与其等待政策变化,不如主动做出预期反应。而且就银行本身的经营特点来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也是银行利润增长占比较大的季度。同时也要看到,3月份贷款猛增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商业银行季末考核等因素影响,有“冲时点”的成分。

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取消信贷额度控制,从制度层面上说,这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但是,第一季度新增贷款“天量”增加已经给银行系统带了很多潜在风险,此时我们当然不能寄希望于制度做出倒退,而应倡导将长期的制度建设与短期宏观调控联系起来,从根本上规范银行的行为。具体地说,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打破信贷投放错配的僵局。商业银行不仅要调节信贷的长、短期搭配,更要根据现实的经济刺激方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中西部地区加大信贷投放,使之成为中西部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有力保障。同时,也要对票据融资加强监管,尤其是防止流动性在银行间的转移。而目前这种新增信贷大部分是中长期,长期化趋势愈加明显,不仅占用了较多的流动性,也为下一个经济周期带来潜在的通胀风险。

第二,信贷投放要传导到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从去年10月份以来,A股指数走入盘旋上升通道,近期更是达到高点,相比于去年最低点上涨了50%。信贷扩张虽然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但是也使更多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相比于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受惠于信贷投放的影响则非常有限。这些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真正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得不到企业发展所需的“救命钱”;另一方面,大型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资金池,在经济前景不明朗,没有更好投资选择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将资金投入股市、房市,以期得到更好的投资回报。

第三,商业银行应针对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划定更细化的服务范围。例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侧重于中小企业,而农村的信贷机构应为农村的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与之相适应的是,不同客户群体的商业银行从准备金率、风险控制到信贷投放额度,都应实行差别对待,让银行自身放下包袱,大胆放贷。

第四,银行不能一味的强调经济复苏、经济增长,而牺牲自身的信贷质量。众所周知,银行刚刚走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呆账、坏账的泥潭,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复苏而再次将银行置于危险的边缘。这不仅是银行系统避免风险积聚的需要,也是整个国家摆脱金融危机阴霾步入良性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五,银行的信贷投放应讲究平稳、理性。第一季度新增信贷如果发挥了刺激经济复苏的显著效果,那么我们如何在保证既得成果的前提下,发挥下半年信贷投放的作用,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银行集中在第一季度放贷的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发展。央行最近发布的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强调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似乎在暗示信贷数据不可能出现剧烈下跌,稳定、适度规模的增长可能是央行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猜你喜欢
银行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幽你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