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的快乐

2009-10-14 05:02蒋子龙
鸭绿江 2009年9期
关键词:蒋子龙鸭绿江网络时代

蒋子龙,1941年生于河北沧州。1961年毕业于海军制图学校,做海军制图员。1965年复员回到天津重型机器厂,当过厂长秘书、生产工段长、车间主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以《乔厂长上任记》、1980年以《一个工厂的秘书日记》、1982年以《拜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时,以1980年的《开拓者》、1981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1984年的《燕赵悲歌》,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注》、《人气》、《空洞》、《农民帝国》等,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共90余种。1996年出版了八卷本的《蒋子龙文集》。

2009年5月,辽宁省作家协会在中国老牌工业重地沈阳,召开“工业题材座谈会”。这是我等待了许多年的一个座谈会,也总觉得只有辽宁作协最适合在沈阳组织这样一个会。在我的记忆里,“东北”的概念和共和国的重工业是连在一起的。但任何会议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越谈得深了,与会者就越感到不能尽兴。同样也是中国老牌子的文学刊物《鸭绿江》编辑部,似乎看出了这种不尽兴,在散会后的当天晚上,又找到我做了一次长谈。

或许是受座谈会的感染,或许是《鸭绿江》编辑部的问题提得很到位,激发我一吐为快,将近一二十年来的困惑和思考,以及写作中的得失和盘托出。更感谢《鸭绿江》竟如实刊出。这篇“访谈录”的面世,一半功劳归编辑部,没有他们的“访”,就不会有我的“谈”,他们不问到我心里,我也不会交心。这篇文字没有多少理论色彩,有的是散文般的感情分量,和坦实的求问:中国真的完成工业化了吗?还是正进入工业的高峰期?为什么工业题材的文学并未迎来一个高峰期?等等。

现在的国人喜欢用美国作为参照系,那就说说美国,他们用了近200年的时间才实现工业化,当年不惜一切追求工业化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有许多关于工业化的名言,诸如“美国的事业,就是工业!”“对通用公司有利的,就是对美国有利。”当年辛克莱的工业题材小说《屠场》,被认为是一部“改变了美国”的书。小说第一次公开揭露了商人给食品染色,工人掉进高温煮肉桶,立刻只剩下几根白骨,其余的东西都变成肉罐头,死耗子掉进去也做成了香肠……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边吃早饭边看《屠场》,突然大叫一声:“我中毒了!”随即将香肠扔出窗外,从此吃素……我们即便在全民高喊工业化口号的时期,也没有这般重视工业和工业题材。

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就是书写时代。传统文学已经很难离得开电脑和网络,更不要说网络文学、手机文学(或者叫短信文学)。最新的统计,中国有网民2.5亿,也就是说有2.5亿写手,单是手机高手就每天平均发175条短信……因此,有对建树这个网络时代功不可没的中国移动,参与这次《鸭绿江》散文评奖,既在情理之中,又可喜可贺。最后我特别想感谢评委和读者,能在我的关于创作的谈话中看出散文的情致和元素。

猜你喜欢
蒋子龙鸭绿江网络时代
丹东鸭绿江磨片有限公司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蒋子龙说生活就是最好的小说
蒋子龙自称最大的快乐仍然来自写作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
蒋子龙“又臭又硬”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