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在政治性访谈中的运用

2009-10-16 06:26邢加新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预设策略

邢加新

摘 要:预设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记者招待会中出现的一些问答实录片断的分析,发现预设在政治性访谈中被大量运用,优秀的采访者往往会运用预设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巧妙运用预设是交际的艺术之一。文章最后对运用和处理预设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

关键词:预设;预设触发语;政治性访谈;策略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90-4

Abstract: Presup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notion in linguistics. It not only exists everywhere in our life, but also functions in some specific fields. Through analysis of some transcribed materials from press conferences in China, this paper finds that presuppositions are widely used in political interviews. Excellent interviewers are most likely to employ the presuppositions in order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Since tactful presupposition is a kind of art of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 words: presupposition, presupposition triggers, political interviews, strategies

1. 引言

预设是国外语言学家特别关注的研究领域,许多语言学家在逻辑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对预设进行研究。在交际中,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预设。实际上,预设之于人们的言语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懂得运用预设的讲话者可能会成为谈话的控制方,能够很好地引导谈话的话题;而若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则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更有甚者可能无法摆脱谈话中的尴尬局面。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类的生活充满着预设,它不只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某些领域发挥着作用,如法庭审问、广告、辩论和政治性访谈等。只要稍作留意,便不难发现有大量关于预设在广告中的应用的研究。相比之下,有关其它三方面的研究却并非同样热烈。在政治性辩论中,“预设以一种模糊的方式作用于被访者的语篇知识”,也就是说,“相关的预设是并未被阐明的,因此人们有时很难发现或否定他们”(Fairclough, 2001: 128)。正因为如此,采访者们往往热衷于预设的运用。为了相对具体地探讨预设在政治性辩论中的运用,本文对大量政治性访谈实例进行了分析,它们大都出自我国国家领导人及政府机关的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文章最后还对运用和处理预设的一些策略作了讨论。

2. 预设与预设触发语

虽然现在预设在语言学界已被广泛研究,但这一概念最早却是起源于哲学中的辩论。预设首先是由19世纪著名的分析哲学家Frege在1892年《意义和所指》中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一个命题中总是存在着明确的预设,即专名是有所指的。”他以“Kepler died in misery.”为例,提出句中的“Kepler”这个专用名词必然指某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另外,他指出“Kepler didnt die in misery.”具有与“Kepler died in misery.”同样的预设——“Kepler existed”(转引自Levinson, 1983: 170)。

Stalnaker认为预设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语用现象,他将其定义为:当发话者假设和相信B,或认为受话者假设和相信B,或假设和相信受话者认为他正在做出这些设想,并相信这些设想时,命题B是发话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一个语用预设。他将其称为发话者所创设的“共有场”(1974:197-213)。

Peccei认为预设应该是对一个言语所做出的推断而非其直接表达的意义。这些推断与言语中所使用的词汇与语法结构以及了解人们习惯上如何理解这些言语密切相关。他同时认为即使没有任何的周围语境预设同样可以存在(2000:17-22)。

在Yule(2000: 26)看来,预设应该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说句子(a)包含命题p,句子(b)包含命题q,那么可以用(c)来表示这种关系(符号“>>”表示预设)。

a. Marys dog is cute. (=p)

b. Mary has a dog. (=q)

c. p>>q

预设触发语是被语言学家们所独立出来的、可以引发预设的一些条件。Levinson在《语用学》一书中总结了十三种预设语,分别是:1)确定性描述(definite descriptions);2)实情动词(factive verbs);3)含蓄动词(implicative verbs);4)表示状态改变的动词(change of state verbs);5)表示反复的词语(iteratives);6)判断性动词(verbs of judging);7)时间状语从句(temporal clauses);8)断裂句(cleft sentences);9)用重音手段强调的含蓄断裂句(implicit clefts with stressed constituents);10)表对比与比较的结构(comparison and contrast);11)非限定性宾语从句(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12)与事实相反的条件从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13)问题(questions)(1983:181-184)。

预设触发语是研究预设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不论是讲话者还是听话者都应对其有着深入的理解。下文的例子可以看出它们常被优秀的采访者运用。

3. 政治性采访中的预设现象

政治性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其讲话的顺序是事先固定的:即先由采访者提问,再由被访者回答。同时它还特殊在以下方面:从采访者的角度来讲,他们通常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发问,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从被访者的角度来讲,他们可能会碰到采访者们提出的各种可能的问题,而不管这些问题是不是受欢迎,他们都不得不给出回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应对说出的每句话负责任。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这一特殊的交际形式中,采访者与被访者都尽其所能力图获得最大的利益。在以下的例子中不难发现,在现实的政治性访谈中,采访者们经常会尽可能地运用预设去限制被访者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回答。

例1:Hello, President Jiang. Im a journalist from CNN. We know that you will be at the expiration of your term of office. What is your plan for future? Will you retire?(王大伟,2002:19)

记者的提问预设江泽民主席对未来有所计划,他可以选择退休与否。很明显,这名记者试图将江主席引入预设的陷阱,他的提问表现出了对江主席及中国政府的轻蔑。如果主席谈及自己对未来的任何计划,便掉入了记者所设的圈套。

例2:Premier Wen, you have promised to make ordinary people your priority. One of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iscussed among them in recent days is a letter asking the government to declare the 1989 Tiananmen demonstration a patriotic movement. What is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is and how China can address peoples concern about this? Are you to declare the 1989 demonstration a patriotic movement? (人民网,2009-2-25)

该名记者的问题预设:1)一封要求宣布1989年事件为爱国行动的信被寄到了北京;2)人们非常关注中国政府的回应;3)对1989年事件的最初界定可能是错误的。

例3:The Dalai Lama has expressed the hope to come on a pilgrimage to China. But some officials of your government still accuse him of advocating Tibetan independence. Why do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till see the Dalai Lama as a splittist although he says he does not advocate independence any more? Would you welcome the Dalai Lama on a pilgrimage maybe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沪江论坛,2009-2-25)

本段话同样富含预设,至少有:1)达赖喇嘛想来中国朝拜;2)中方的一些官员曾经认为达赖喇嘛鼓吹西藏独立;3)中方曾经将达赖喇嘛视作分裂分子;4)中国政府目前仍然把达赖喇嘛看作是分裂分子。

例4:China conducted an anti-satellite test this year.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did the same in the past, they havent done so in the last 20 years. Are this test and the fact that China is steadily enhancing its military power consistent with Chinas advocacy of peaceful development?(ibid.)

该问题预设:1)中国正在加强军事力量;2)中国倡导和平发展的方针;3)试验与中国政府倡导的政策是冲突的。

例5:尼泊尔政府一高官上周末称,中国正在帮助尼泊尔打击尼“毛派”反政府武装,你能否告诉我们中国将向尼泊尔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的?

(中国日报网站,2009-2-25)

该问题的巧妙之处是它有下列预设:1)中国将会向尼泊尔提供某些帮助;2)这些帮助或是经济上的或是军事上的。如果不够机敏的话,在场的被采访者就会被采访者误导而暗示中国正在干涉尼泊尔的内政。

例6:最近日本首相安倍发表有关“慰安妇”的言论,重申他对这个问题不会再道歉。请问这对中日友好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温总理下个月访问日本会不会投下阴影?

(国际在线,2009-2-25)

该问题有着下列预设:1)日本首相曾经声称不对“慰安妇”问题道歉;2)日本首相的言论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影响;3)温总理下个月会访问日本;4)日本首相的言论可能会对温总理的访问投下阴影。

例7:我有两个关于中日关系的问题:今年9月日本首相小泉将离任。请问如果下一任日本首相依旧去参拜靖国神社,中国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是否会恢复和日本领导人的会晤?第二,2006年主要有哪些因素和问题会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

(新华网,2009-2-25)

该问题至少预设:1)日本的现任首相曾参拜靖国神社;2)如果下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会采取某些措施;3)中国目前已经中断与日本领导人的会晤;4)2006年会有一些因素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发展。

此类例子还可以找到很多。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政治性访谈中,采访者使用大量的语用预设,以便获得谈话中有利的位置。通常来讲,采访者先是陈述能引起听众兴趣的公众观点,继而将它们扩展成为预设,最后以问句结束发言。一般来讲,“通过预设那些所期望的东西,预设的创造者们能够发现一种控制他们的听众的有效途径。” (Fairclough, 2001: 128)同样,从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看出,优秀的采访者善于运用预设触发语对被访者创设预设陷阱。例子中的划线部分可以被看作是每个问题中的预设触发语,参照分类它们包括确定性描述、实情动词、表示反复的词语、判断性动词、非限定性宾语从句、问题。显然,预设触发语的善用者们一旦成功将被访者引入他们的陷阱,将会比其他采访者更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正是预设被青睐的原因。因此,预设和政治性访谈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4. 运用和处理预设的一些策略

上面所列举的都是对于讲话者来言成功的例子。然而,在现实中恰当地运用预设却并非易事,因此掌握有关预设的一些策略知识是很有必要的。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的策略可以被看作是利用意义动态特征中明确性与模糊性相互作用的方式(2001: 189)。

4.1 讲话者可以采用的策略

由于言语中的预设可以产生模糊的意义,讲话者创设预设最大的优势便是能够浓缩其观点而使其言论同样深刻。因此,如果讲话者懂得如何在其言语交际中运用预设理论,即“……运用预设创造隐含意义”(May, 2001: 189),那么他便能在谈话中赢得有利的位置。下面两种方式可供讲话者选择:

4.1.1 利用预设触发语

预设触发语对于浓缩讲话者的想法是非常有用的。事实上,前面所述的潜在的预设触发语是对明智的讲话者的指导。当提问题时,讲话者可以使用带有预设触发语的句子结构。如:

­­既然你明白那样做是违反法律的,为什么你还要继续那样做呢?

该句预设:1)曾经那样做过;2)你明白那样做是违法的。

又如:“这些假货是怎样流入市场的?”预设“这些假货已经流入了市场。”

4.1.2 充分利用预设的动态特征

“带有预设的结构可以被巧妙地用于谈话双方根本没有共有知识的语境,以传载新的信息。”(ibid.: 156)也就是说,新的信息可以被纳入已存在的语境,形成扩展语境,更多的新信息又被纳入新的语境,产生更大的语境。因此,讲话者可以充分利用预设的这种动态特征,将自己不确定的新的信息纳入与听话者共有的知识,以得到听者对其整个言论的否定。

4.2 听话者可以采用的策略

对于政治性访谈中的被访者而言,预设方面的大量知识是成功交际所必需的。一般来讲,被访者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式:

4.2.1 积极的策略

听话者应清楚如果预设没有被明确废除,它们就会一直存在。因此,听者应该立刻找出讲话者话语中的缺陷或是他们预设中证据不充分的言论并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听话者应该引导讲话者们避免偏见。具体地讲,被访者应该拒绝或否定讲话者创设的预设并给出客观的观点,否则被访者就会陷入采访者们所设的陷阱而处于不利的位置。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对于上述例1中的问题的机智回答恰好能说明这一点。

江:我的工作和权力是由中央政府赋予的,关于退休的问题我会遵行中国的法律。

4.2.2 消极的回应

当采访者创设的预设是不利的事实时,被访者可以采用回避的策略。一位记者曾问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据我们了解,您是在1958年打击右派运动中唯一一位被批斗的中国高层领导,您能否给我们讲讲当时在哪里接受劳动改造?在那里待了多久?这段经历对您的政治观点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朱镕基总理显示出了他的自尊、智慧、随和以及外交艺术。这一问题可以说是朱总理个人的一种精神上的鞭痛和羞辱。然而他却不能否定这些预设。于是他回答道:我从那段经历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它毕竟是不愉快的,所以我不愿多谈。

5. 结语

政治性访谈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有着其独特的特点。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预设经常被采访者们所使用。创设预设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有力的交际策略,它可以用来影响被访者,也能够使采访者获得一些有关敏感问题或内部消息的暗示。一方面,采访者试图为被访者创设预设陷阱;另一方面,被访者应有足够清醒的头脑去消除这些陷阱而免受误导。预设在日常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因为人类是交际的群体。在口头交际中巧妙的运用预设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艺术,它可以使得讲话者“少劳而多得”,而消除不利的预设同样也是实现高效交际的一种捷径。

参考文献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second edition)[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 128.

Levinson, S. C. 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170, 183-184.

Ma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56, 189.

Peccei J. S.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7-22.

Stalnaker, R.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4: 197-213.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89.

Yule, G. Pragmatic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0: 26.

王大伟. 现场汉英口译技巧与评析[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2:19.

2007温家宝记者招待会中英文版[OL]. 沪江论坛,

http://hjenglish.com/page/18390/?page=11,2009-2-2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答问实录(全文)[OL].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8198/31983/32191/2390058.html, 2009-2-25.

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OL].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4/content_4303953_2.htm,2009-2-25.

外交部就印巴局势、越南指责我海军演习等答记者问[OL]. 中国日报网站,

http://news.sohu.com/28/91/news201449128.shtml,2009-2-25.

外交部长李肇星答记者问(实录)[OL]. 国际在线,

http://news.21cn.com/zhuanti/domestic/2007twocon/quanguo/2007/03/06/3130304.shtml,2009-2-25.

猜你喜欢
预设策略
使用RAW预设调整你的照片
网购广告语中的汉俄语用预设
我的手机在哪?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