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皮带茭”考

2009-10-21 06:37王宝利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训诂学

王宝利

摘要:本文就王引之《经义述闻》“带茭”条的“茭”字之义,从文献学、语言学、训诂学和词源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证明王氏对毕沅旧注的批驳是不成立的,毕注应是确诂。

关键词:经义述闻;训诂学;茭

王引之《经义述闻·墨子第一》“带茭”条曰:“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毕云《说文》云:‘茭,乾芻。念孙案:“乾芻非可带之物,毕说非也。《说文》:‘筊,竹索也。其草索则谓之茭。”《尚贤篇》曰:‘傅说被褐带索,谓草索也,此言带茭,犹彼言带索也。今扬州府人谓之草约(音要)子。”

王念孙通过常理分析毕注之误并以文献与民俗为证,同时利用语言学的类推原则,得出“筊为竹索,则茭为草索”这样一个结论,其结论看似有根有据,但细究起来,却实有四项不妥之处。

其一,王说于古训无据

据《说文》:“筊,竹索也,从竹交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谓用析竹皮为绳索也。今之蔤缆也。《汉书·沟洫志》:‘搴长茭兮湛美玉。如淳曰:‘茭,草也。一曰竿也。臣瓒曰:‘竹索緪谓之筊,所以引置土石也。师古曰:‘瓒说是也,茭字宜从竹。《风俗通》、《后汉书·礼仪志》皆言苇筊,谓苇索也。”

《说文》:“干芻也。乾芻。从艸交声。一曰牛蕲艸。”《尚书·费誓》:“峙乃芻茭。”注:“积芻茭供军牛马。”《韵会》:“草名。苽,刈取以用曰芻,乾之曰茭,故曰峙乃芻茭。”《尔雅·释草》:“茭,牛蘄。”郝疏:“茭似芹菜,可食。”《尔雅·释草》:“荺、茭。”邵注:“今江东呼藕经绪如指,空中可啖者爲茇茭,即此类。”

《汉书·赵充国传》注:“乾草也。”《史记·河渠书》:“尽河壖弃地,民茭牧其间。”《索隐》又《汉书·沟洫志》注:“草也。”《汉书·沟洫志》:“搴长茭兮湛美玉。”注引如淳曰:“竿也。”

纵览古今关于“筊、茭”之注,可以看出:筊为竹索,是一种日常用具;茭则为喂牲口的草料,或是一种;茭并没有作为“草索”的训释。

其二,筊为竹索,茭也未必为草索

类推原则是语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王念孙懂得利用该原则来尝试解决训诂问题,是十分难得的实践。但类推原则的作用是有限的,笔者全面调查了《说文解字》中声符一致,形符分别为“竹”、“草”的所有形声字,共计33组i(不含“筊”和“茭”),发现大约符合“A为竹某,则B必为草某”这一规律的只有一组,即“萐”与“箑”:

“萐,萐莆,瑞草也。尧时生於庖厨,扇暑而凉。”《说文段注22下》;

“箑,扇也。从竹。”《说文段注195上》。

二者都是“扇子”,只不过“萐”为“草扇”、“箑”为“竹扇”。

其余32组均不符合王氏的这一规律,所以我们不能根据这一例确定:“只要两字声符相同,而且在知道甲字的意义的情况下,就可以由甲字的意义来推测乙字的意义”的原则,这种作法是并无多大的可信度。

其三,王氏此处根据“对文”来判断“茭”字之意,不妥

“对文“是汉语训诂学上确定词义的一个重要手段,王氏父子利用这个方法也纠正了不少前人之误,如其《经义述闻·卷三十一》在谈到《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时,就根据对文认为“殆”应为“疑”,而非何晏所认为的“疲殆”或朱熹所认为的“危而不安。”此外,根据对文王念孙也解决了不少校勘学上的难题。

但就此而言,通过比较《辞过篇》之“衣皮带茭”与《尚贤篇》之“衣褐带索”,就认定“茭”与“索”同,却有不妥。我们先来看《说文》及《段注》对“皮、茭、褐、索”四字的解释。

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段注122上》曰:“剥,裂也,谓使革与肉分裂也。云革者,析言则去毛曰革,统言则不别也。”

茭,《说文》:“干芻也。”

褐,《说文》:“编枲袜。一曰粗衣。”《段注397上》曰:“取未织之麻编之为足衣,如今草鞋之类”,“《文选·藉田赋》注作枲衣。《广韵》及《孟子正义》作短衣,误也。赵注《孟子》曰:‘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者也。或曰枲衣也。一曰粗布衣按赵云以毳与《邠风》郑笺云毛布合。马衣即《左传·定公八年》之马褐也。枲衣,亦谓编枲为衣。褐,贱者之服也。”

索,《说文》:“草有茎叶可作绳索。”《段注273下》曰:“当云:‘索,绳也。与《丝部》:‘绳,索也为转注,而后以草有茎叶可作绳索,发明从木之意。”

根据《尚贤篇》曰:“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於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从《说文》对“褐”解作“粗衣”及《段注》对“绳索”的解说,可以看出,“褐”与“索”均是经过加工之后而形成的物品。

而依据《辞过篇》上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说文》对“皮”的解释及《段注》对“皮”与“革”的辨别(去毛曰革,有毛曰皮),可以断定“皮”为未加工之物,则“茭”也应为“未加工过的物品”,与“索”性质不同。

其四,乾芻实为可带之物

语言反映现实,特别是词语,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王念孙利用现实生活的常识进行语词训诂,方法十分先进。他认为:“乾芻非可带之物。”情况是否真地如此,我们通过对《说文解字》中“芻”类同源词的考察,发现情况却并非如此。以下是从“芻”的所有汉字:

1.麻芻,《玉篇·麻部》:“黀,麻茎也。麻芻,古文。”(茎)

2.禾芻,《广雅·释草》:“稷穰谓之禾芻。”王念孙《广雅疏证》:“稷茎之名,禾芻,犹麻茎之名麻芻,蒲茎之名騶也。《集韵·尤韵》:“禾芻,禾穰也。”(茎)

3.縐,《说文·丝部》:“縐,絺之细者。”《诗·鄘风·君子偕老》:“蒙彼縐絺,是绁袢也。”毛传:“絺之靡者为縐。”孔颖达疏:“絺者,以葛为之,精曰絺,粗曰綌,其精尤细靡者,縐也。言細而縷縐。”(细)。

4.謅,《广韵·尤韵》:“謅,阴私小言。”《集韵·尤韵》“謅,甾尤切,音鄒。小言私授谓之謅。”(小)

5.鄒,《释名·释书契》:“(奏,鄒也。)鄒,狭小之言也。”王先谦疏证补:“毕沅曰:段云鲰即《史记》、《汉书》之所云鲰生。鲰生,浅鲰,即狭小也。”又《释兵》:“盾,约胁而鄒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鄒即窄小。”清梁同书《直语补正》:“今人言物之不佳或薄小者曰鄒。”(小)

6.雛,(鶵)《说文·隹部》:“雛,鸡子也。从隹,芻声。(鶵)籀文雛,从鸟。(小)

7.騶,《前汉·晁错传》:“材官騶发,矢道同的。”注:苏林曰:騶音马骤之骤。如淳曰:騶,矢也。师古曰:騶谓矢之善者也。春秋左氏传作菆字,其音同。騶发,发騶矢以射也。(细)

8.犓,《说文·牛部》:“以芻茎養牛也。从牛芻,芻亦声。《春秋国语》曰:“犓豢几何。””《段注》曰:“今本莝误作茎,脱圈。”《集韵·尤韵》:“犓,养牛曰犓。”(细小)

9.篘,《玉篇·竹部》:“篘,酒笼。”《广韵·尤韵》:“篘,酒篘。”《集韵·尤韵》:“篘,漉取酒也。”(细)

10.蒭,《玉篇·草部》:“芻,茭草。《说文》云‘刈草也。俗作蒭。”《禮·祭統》:“士執芻。”郑玄注:“藁也。”(细)

11.搊,《广韵·尤韵》:“搊,手搊。”(一种弦乐器)《集韵·尤韵》:“搊《博雅》:“搊,拘也。”《广韵·虞韵》:“搊,解也。”

12.亻芻偛,《玉篇·人部》:“偛,《字书》云‘亻芻偛,小人。”(小)

13.媰,《说文·女部》:“媰,妇人妊娠也。”(小子)

14.趨,《说文·走部》:“趨,走也。从走,芻声。”(小步)

15.齺,《说文·齿部》:“齺,马口中搚也。一曰齰也。一曰马口中橛也。“(小)

16.足芻,《广雅·释兽》:“足芻,足也。”《玉篇·足部》:“足芻,兽足也。”(茎)

17.米芻,《广韵·尤韵》:“米芻,米芻粉。”《集韵·尤韵》:“米芻,滤取粉也。”(细)

18.木芻,《广雅·释器》:“木芻,构也。”《集韵·尤韵》:“木芻,牛鼻系绳具。”(细)

19.口芻,《广韵·洽韵》:“口芻,小人言薄相。”《集韵·尤韵》:“口芻,小人言。”(小)

20.皺,《玉篇》:“面皺也。”(细)

这一组同源字(词),其“核心意素”,应该是“(草)茎、(草)杆”;草茎之类的事物自然是很细小的,所以这一组字(词)又有“细小”意。以柔软细长的“草茎、草杆”为“(衣)带”,并非是不可能的。在上古未有衣服之时,更不用说衣带的情况下,以“皮”为衣,以“草(茎、杆)”为带应该是很常见的。至今本家农家仍有以细长的干草杆,捆扎菠菜、蒜苗等绿叶蔬菜的习惯。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毕沅对《墨子·辞过篇》:“衣皮带茭”中的“茭”字依《说文》解释为“乾芻也”是确诂,王氏父子对毕注的反驳是不能成立的。

i i葴/箴、苓/笭、苫/笘、苖/笛、芋/竽、茦/策、茵/筃、莒/筥、萐/箑、藉/籍、菌/箘、萹/篇、苔/笞、茖/笿、菩/箁、莦/筲、萧/箫、芮/笍、萆/箄、萹/篇、萩/篍、蕇/簞、薕/簾等。

猜你喜欢
训诂学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训诂学功能性探究
训诂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反训”之说不可信
论高三古文复习中训诂思想的渗透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训诂学定义新论
从语义学与训诂学对比看语义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