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语的认知阐释

2009-10-21 06:37胡天恩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反语认知关联

胡天恩

摘要:反语的使用和理解受关联原则支配,其关联性在于反语提供了有关说话人在回声式话语中所持态度的信息。本文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传统反语观的不足,重点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关联理论对反语进行研究和阐释。

关键词:反语;认知;关联;回声式话语

1. 引言

反语在传统语言理论中是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研究,长期以来受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其定义是说反话,说话人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从而达到幽默、讽刺等效果。但随着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来考察反语,对反语有了新的认识。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反语的本质、反语的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之间的关系、反语的特征与理解机制等。他们提出了各种反语理论,如格赖斯(Grice: 1975)等人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1981,1986)提出了反语的回声解释理论(echoic interpretation theory of irony)等。这些理论丰富了反语研究的成果,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有了全面的理解。本文以这些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关联理论对反语进行研究和阐释。

2. 传统反语观及其局限性

传统的反语研究有两种典型的观点:第一种认为反语是一种修辞格,就是说反话,是一种语义观。第二种是格赖斯的语用观,他认为,会话双方为了使对话成功进行,要共同遵守一个总的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格赖斯把反语看作是一种会话含意,这种含意可通过违反质的准则而获得。在使用反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说话人有意不遵守质的准则,其目的是让听话人透过话语的表面意义去推导其言外之意,即话语的隐含意义。反语的含意与字面意义矛盾。

与传统的语义观相比,格赖斯对反语的阐释显然是激进的语用法。他的观点似乎排除了语义方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修辞意义的定义以及修辞意义的推导等。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方法的改变而得到解决。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实际上是替代论:隐含义代替明示义。这种对反语的阐释方法与传统的语义法是以通用的假设为基础的,即反语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相反。这两种方法都假设,当字面解释不适当时,听话人就会想起恰当的修辞解释。由此看来,格赖斯的语用方法和传统的语义方法同出一辙,它们对反语的解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解释为什么说话者在能够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交际意图时使用反语间接表达交际意图;

2)会话含意是字面意义的反面,这一观点用来解释自然语言中的反语现象是不充分的;

3)没有解释字面意义是如何向会话含意迁移的。(文旭,陈治安,2005:155-157)

3. 反语的关联性解释

3.1 关联理论与话语理解

20世纪80年代斯珀伯和威尔逊(1986)提出的关联理论,将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发展为一个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式,为语用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根据该理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交际涉及说话人与听话人对信息的处理,说话人通过明示交际行为,让听话人获取某种信息。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而言,交际是一个明白无误地示意过程;从听话人的角度而言,交际又是一种推理过程,即从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苗兴伟,1997)在明示—推理交际中,话语理解,包括对反语的理解,是一个通过处理话语所提供的假设找出话语最佳相关性的解释的推理过程。

3.2 反语的回声解释理论

在批驳传统反语观的基础上,斯珀伯和威尔逊(1981)反传统地提出了反语提述论(echoic mention theory of irony)。之后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中对反语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反语是说话者的思想与特定思想或话语间的解释性关系(Sperber & Wilson, 1986: 238),并用“interpretation”替代了“mention”一词。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的观点,反语是一种回声式话语(echoic utterance),是用来表明说话人对回声中的看法所持的态度,也就是说,反语是一种回声解释用法(echoic interpretive use),说话人在不赞同回声中的看法的同时,还伴有揶揄或藐视。这种反语理论可称为“反语的回声解释理论”。(文旭,陈治安,2005:157)

反语的回声解释理论是关联理论把语言表征区分为两个范畴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反语的理论。语言的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范畴: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任何话语作为一种表征形式具有两方面表征功能:描述性表征和解释性表征。(曾衍桃,2001:411)

描述性表征是指话语等表征形式用于描述现实的事物状态或理想中的事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表征等于描述。比如,陈述句的话语命题形式用于表征现实世界的某种事物状态;而表述请求的祈使句,其命题形式用于表征理想中的事物状态。解释性表征是指话语等表征形式用于表征其它表征,这种情况下表征等于解释。例如,比喻反映话语的命题形式与其所代表的思想内容之间的一种解释性关系,反语则表述说话人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或话语之间的一种解释性关系。

所谓回声式话语,是指用于解释他人话语、话语的命题内容或他人思想的话语。这类话语是典型的解释性表征形式。说话人通过回声式话语可以表达各种意图,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

3.3 反语的理解

根据反语的回声解释理论,反语的理解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识别话语的回声特征;第二,确认回声中的观点来源;第三,确认说话人对回声中的观点所持有的拒绝或分离态度。(Sperber & Wilson, 1986: 240)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说话人在说反语时其实是想通过回应他人的思想来表达自己对这一思想的看法和态度。也就是说,说话者回应一个命题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其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所回应的命题的贬抑性态度,从而暗示该命题的荒唐可笑。试比较下列两例:

(1)A: Its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They go for a picnic and the sun shines.)

B:(happily): Its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indeed.

(2)A: Its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They go for a picnic and it rains.)

B:(sarcastically): Its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indeed.

(Sperber & Wilson,1986:239)

(1B)和(2B)都是回声式话语:它们都表明B已听到A的话,并且B对A的话持有某种态度。在(1B)中,B的态度是表示赞同;而在(2B)中,B的态度是表示否认或不赞同。很显然,(1B)不是反语,而(2B)是一个典型的反语。

像其它话语一样,反语的使用和理解也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其关联性在于反语提供了有关说话人在回声式话语中所持态度的信息。(文旭,陈治安,2005:159)例如,为了解释(2)中的关联性,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3a-d)是B讲话的认知语境,那么A可以得出产生语境含意(4)的反语解释。

(3)a.If it rains the weather is no good for a picnic.

b.It rains.

c.The weather is no good for a picnic.

d.I (A) said it would be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4)语境含意:

a. B does not believe that it is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b. B is echoing my (As) statement that it would be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c. B believes that I (A) was wrong to say that it would be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这里的关联性就在于B的话语提供了有关他对A的话语所持态度的信息。

4. 结语

根据回声解释理论,说反语的人是在回应他人的思想进而表达其对所回应的思想的态度,其所表示的态度必定是贬抑性的或不赞同的。这就为反语的生成提供了心理动机,也为反语的理解提供了比较合理的依据。回声解释理论强调反语理解的整个过程,认为反语理解需要交际双方的互动,改变了反语研究的方法,从交际的角度关注反语。因此,我们可以说反语的回声解释理论对反语的研究是动态的,它不仅从语用的角度,也从心理和认知的角度研究反语,是反语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Grice, P. H.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C].Vol 3:Speech Acts: 41-58.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5.

[2]Sperber, D. & D. Wilson. Irony and the Use-Mention Distinction [A]. In Cole P. (ed.). Radical Pragmatic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1.

[3]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

[4]苗兴伟. 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 外语学刊, 1997 (4)。

[5]文旭, 陈治安. 句法语用认知[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6] 曾衍桃. 反语提述论——关联理论论反语述评[A]. 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 [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猜你喜欢
反语认知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新格赖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反语对比研究
智趣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论反语本质
言语反语研究的语用学视角
儿童反语语用功能知觉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