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乔治·桑情感观念对其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

2009-10-21 06:37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女性主义

鲍 飞

摘要:本文通过对乔治·桑主要作品以及其作品中存在种种差异的恋人关系的分析,并结合作家本人情感经历,探讨了作家的情感观念对于她创作女性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文学作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浪漫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在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史上,可谓是流派纷呈,百家争鸣,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悲惨世界》。可是谈到乔治桑这位作家,人们却显得有些陌生。只知道她可能代表着法兰西地道的浪漫精神,好像她只是一些当时文学大家,音乐名流的陪衬。她的形象甚至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不会被大众传统审美眼光认同。一个抽着烟斗,穿着长裤,一身男性装扮的形象,又怎么能被世俗的眼光所接受呢?她的文学作品又怎会被人认同呢?殊不知,她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她的地位仅逊于雨果。在她去世时,连雨果都评价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女性”。 二零零四年,在她诞辰两百周年之际,法国文化部特别将此年定为“乔治桑年”。可见,她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一、女性主义的乔治桑

进入父权制社会以后,女性一直被笼罩在浓浓的父权阴影下呻吟,喘息,这种压抑蕴育了女性解放的呼声。马克思主义者把妇女解放问题看作妇女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竭力争取她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的解放,其解放方式是阶级斗争。这就必然地使女性解放带有意识形态地群体性,淡化了人的个体意义和性别意义。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为全人类地解放而斗争,便是其价值表征,尽管历史以合谋方式为女性提供了写作地可能性,使女性写作以集体主义和革命主义为价值前提,抹杀了性别文化地差异性。

要争取女性解放,就要建构女性话语权,冲破男性话语的突围,乔治桑做到了。她的笔端起于爱情,为爱情要不懈努力,但是思想却未止于爱情,通过一个个为爱情自由而斗争的故事,体现了作家写作的自觉和参与历史,重构历史的积极姿态。

《康素爱萝》是乔治·桑的主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一个富有才华的女歌唱家康素爱萝的坎坷经历。她先是被未婚夫欺骗,愤然离开了威尼斯。在波希米亚的一个宫堡中,又同阿尔贝伯爵发生爱情。但她不愿成为伯爵夫人,不辞而别,来到维也纳。阿尔贝死前设法见到了她,同她结了婚。她不愿接受这份巨额的财产,毅然离开了宫堡。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充满了民主主义思想。康素爱萝嫉恶如仇,热情奔放,耿直单纯,不慕荣华。阿尔贝虽性情乖僻,但惜贫济穷,赞成平等,强烈反抗异族的压迫。

作家本人曾经历过一次不成功的婚姻,由于她不能忍受男人的权威意识,一生为妇女摆脱夫权,为保障女性的身心自由而斗争。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她违背了一切传统惯例,一生充满浪漫色彩。她与波兰音乐家肖邦同居了八年,尽管有不少非议,但是这惊世骇俗的爱情为他们在各自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焕发出大量的激情与灵感。这些女性主义作品里那些为爱情不懈奋斗的女主人公,正是作家本人爱情,婚姻观念的写照。

乔治·桑是扛起女性主义解放大旗的战士,她的很多小说都以爱情和婚姻自主作为妇女解放的前提。对象征男性爱情观念的反叛,性别专制家庭意象的拆解,抗击工业社会和陈腐理念双重挤压的手段,又是抵抗男性秩序,成为充分意义上的女人的基点,体现了作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又在探寻过程中不断成熟,认知到自我的虚空。女性话语的构建应建立在双姓话语构建的基础上,只有双性共同觉

知和积极参与,女性突围才能真正实现,才能达到一个双性和谐的最高境界。在作家的后来的作品中,就体现了双性和谐的内容。

在《魔沼》序言中,乔治·桑这样写道“我相信,艺术的使命就是感情和爱的使命。”伴随着作家本人幸福感情生活的开始,男女和谐意识成了爱情的主题。她要向人们展露世界美好而迷人的一面。她笔下的劳动者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那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简直就是一幅法兰西式的《桃花源记》。她声称,应当以“理想的真理”取代“直接的现实”。《魔沼》是乔治·桑田园小说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非常朴实的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二十八岁的鳏夫热尔曼和十六岁的少女玛丽,不仅存在十二岁的年龄差距,而且经济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虽然他们并不美丽,但是却都疾恶如仇,乐观勤劳。在一天一夜的旅途中,玛丽干练、沉着地应付着一切,不管是饥饿还是寒冷,亦或是热尔曼的求婚。对于热尔曼的儿子小皮埃尔,她也给予慈母般的关爱。最后,在爱情的感召下,经济和年龄上的差别全部消失了,他们的感情沟通了,达到了内心的融合。作家不仅绘制了一幅爱情的蓝图,而且更体现了莫里斯老爹与女婿热尔曼之间那如亲父子般的关系,并劝女婿在妻子死后重新续弦过生活。这一幅幅琐碎的生活图画描写何尝不是作家爱的美感在艺术中的体现呢?

勃兰克斯这样评价乔治·桑,她“总觉得有必要按我所希望于人类的,按着我相信人类所应当的来描绘它。” 乔治·桑主张,作家的自己的想法应该在作品中得到体现,艺术描绘不能抽出作家本身的情感,否则既是苍白无力的。也许在冥冥之中她与曹雪芹的观点不谋而合,女人是水做的,是美丽无比的,她笔下的女人便尽显其风姿,即便是原本不漂亮的女人。《小法岱特》的主人公法岱特,出生于一个“不光彩的家庭”,本来是个很粗野、不讲卫生、不懂礼貌、常被人讥笑的姑娘,朗德里起初并不喜欢她,甚至有些厌恶她,然而在一次次的交往中,他发现小法岱特有一颗善良的心,她非常乐于帮助周围的人,并且不贪慕钱财,这使得朗德里不知不觉爱上了她。爱情的力量使小法岱特一改过去的懒散而变得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成为“白蔷薇一般”招人喜爱的姑娘。婚后,她还建立起“一所漂亮的房子,收容本村不幸的孩子们来读书……供给穷困的孩子们的衣食。” 这便是爱情的力量,乔治·桑式的率真爱情可以将人的形貌与性格改变。

在爱情里,最高的原则是把自己抛舍给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主体,将自己的独立的意识和个别孤立的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放弃掉,感到自己只有在对方的意识里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别人的承认,要在旁人身上认识到自己的无限性。这时要得到别人重视的是自己的主体整体性,真实性和完全性。我要把这这主体所包含的一切,我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她所占有的对象。这时,彼此就在对方的身上活着,双方在这充实的统一体里实现各自的自由自在的存在,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和世界纳入到这种统一体里。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

虽然作家本人爱情和婚姻上曾屡遭不幸,但作家结合自己以及与自己的遭遇相类似的妇女命运的悲剧,将其诉诸笔端,让她们为获得爱情而奋斗,并进一步提出妇女解放的前沿思想,因此乔治·桑式的爱情是可以将一切战胜的。这也是乔治·桑情感小说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弃儿弗朗沙》中,磨坊主玛德兰与弃儿弗朗沙之间不仅有很大的年龄差距,而且道德鉴别力,社会地位也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个温柔善良,富有正义感和慷慨牺牲精神的美丽少妇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深深打动了同样心地善良,体恤别人的弃儿弗朗沙,爱的力量终于使他们越过了这种种的障碍,毅然决然地走到了一起。幼时在乡村生活的经历,自由不拘的个性伴随着乔治·桑的一生,而卢梭平等思想的光辉更是在其作品中处处闪现,有着对阶级概念清醒认识的作家希望通过教育,人们的善行去消除阶级的差别,虽然是及其天真的,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弃儿弗朗沙与玛德兰最终冲破种种阻碍,勇敢地走到一起,无疑还是令人钦佩的。

二、浪漫主义的乔治桑

尽管乔治·桑的作品中可以说泛滥着对爱情的描写,讲述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不管是《魔沼》中的玛丽和瑞尔曼,还是《弃儿弗朗索瓦》中的弗朗索瓦和磨坊女主人,他们最后都经历重重阻隔,终成眷属。 然而乔治·桑本人的情感却历尽了艰辛,十八岁时嫁给杜德望男爵。丈夫挥霍无度,酗酒成性,且志趣平庸,感情麻木。作为一个总是抱着美好信念去行事的女性,她对自己的婚姻极不满意,后与长她九岁的男爵离异后到巴黎开始独立生活。浪漫主义的情愫使他先后同学法律的儒勒· 桑多、青年诗人缪塞以及当时誉满全球的波兰音乐家肖邦有过感情生活,可又由于种种原因分手。但这却丝毫不影响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通过她作品中爱情故事的讲述,我们了解到,她所信赖的情爱基础是相互崇拜,崇拜自己身心所欠缺的东西。这崇拜又包含着男女平等的深刻内涵。没有了彼此崇拜的心理成分,爱情之花便也随之凋零。也许正是由于这一次次爱情生活的滋养,使得乔治桑在感情的道路上不断寻求自我,实现着自我,丰富着自我。通过一次次真正的爱情的痛苦和折磨,使她进一步真正成熟起来,才创作出了作品中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扎实的爱情故事。作品中的故事像极了作者自己,却又不单是她自己,那是一个个美丽的梦,浪漫主义的爱情之梦。

乔治·桑的私生活和举止行为,在当时的社会就是为上流社会所不容的,既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是毁誉参半的。有很多对她来说有失公允之处。可是我们要认识到,虽然她是一个战士,可他首先是一个人,和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且看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里关于人的理解,人之生活,要战斗,要休息,要饮食,当然也要有男女关系。不能因为要战斗,就要舍弃一切,战士首先是人,拥有人的七情六欲,积聚力量,并且得当充分的休息,如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有着凡庸和世俗的生活,然后才能谈起战斗。当然,对于那些有着伟大理想和信念,不顾及小我生活质量的有志青年我们也是要尊敬的。但是,试想,没有了生活的战斗,又将意味着什么呢?

1848年革命的到来,一度使乔治·桑十分振奋,她写了《致人民的信》,参加巴黎的五月游行。但慑于工人起义的声势,又回到诺昂。第二帝国时期,她同宫廷来往密切。色当的惨败使她感到耻辱。她对巴黎公社很不理解,但也反对残酷镇压公社社员。19世纪的法国,快要跨进20世纪的门槛时,每个人都是迷惘的。

她也毫不例外,她不是跟敌人真刀真枪在战场上肉搏的勇士,但她是智慧的。冷兵器时代,肉搏是常见的,也是血腥的,残酷的。而热兵器时代,远距离就可以将敌人击毙,反过来讲,敌人也会讲我们击毙,从很远的距离之外,所以就要懂得好好保护自己。战术上不是讲究“壕堑战”吗?文人当然也需要一个壕堑来保护自己,它与作者本人当时所处的周围环境,生活经历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也许有人会说她没有像雨果、巴尔扎克这些男作家那样去描绘历史和现实的残酷, 但她所告诉读者的恰是男人的心灵所难以觉察的另一个世界,一个细腻的情感世界。乔治·桑是法国的良心,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成功的把新思想运用到文学中的典范。她是为思想自由抗争的重要象征,她自始至终认同共和国的价值,并终生为此奋斗。“我的心是红色的”。女作家去世前如此昂然宣告。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乔治桑

爱情这个主题在大多数女作家的作品中的地位要远比在男性作家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许多,在这一点上,乔治·桑也一如其他女作家。然而却并不只在描写纯粹的爱情。

由于早期田园生活的经历, 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的充分了解,她热爱劳动人民, 能够踏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她有崇高的社会理想,自从她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皮埃尔·勒鲁等认识后,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小说创作产生了变化。 从《木工小史》开始,乔治·桑创作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小说。在《木工小史》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新的工人形象。细木工皮埃尔反对当时的帮派工会互相排斥和斗欧的风气,主张工人团结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贵族和富人。《木工小史》是直接描写工人的一部较早的小说。

在她最重要的空想社会主义小说《安吉堡的磨工》中,作者描写了磨工路易和暴发户的女儿萝丝相爱,不能结合,后由一个贵妇从中帮助,成全了这对有情人。小说对复辟时期的法国农村有细致的描绘。通过两对青年的恋爱故事完成了她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抨击,而且提升到对罪恶的金钱的批判这个高度。对于安吉堡的磨工柯南·路易和自己女儿罗斯之间诗一般的柔情,罗斯的父亲布芮可南却说:“金钱高于一切,既然我有钱,你没有钱,我就不能再和你打交道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另外一对恋人之间,机械工列莫尔带着崇拜的感情热恋着年轻的寡妇玛塞尔,然而玛塞尔却是拥有大片田庄的贵族,想到这些,出于对金钱的厌恶,列莫尔动摇了,退缩了。然而,在乔治·桑爱能战胜一切的信条支配下,这两对恋人最终走在了一起。可并不是所有的恋人都是如此的幸运,罗斯的姐姐布芮可里伦痴情地恋者穷青年保罗,在这个“感情不能当作金钱使用的家庭里”,少女硬是给逼成了疯子。作家对金钱的批判由此可见:“ 在这个金钱万能的时代里,一切都可以出卖,艺术、科学、一切的光明,甚至是一切的道德,就是宗教也在内”,更何况爱情。

乔治·桑是善感的女人,她为读者临摹了一幅幅爱情与幸福、信任与友谊的图画,尽是对美好人性的讴歌。乔治·桑告诉了人们她这样的意图:“在人们互相隔膜、互相憎恨、因而引起祸患冲突的时代,艺术家的任务便是主张温和、主张相互信任和培养友谊,并且唤醒刻薄和失望的人,使他们知道纯朴的风俗,柔和的性情和社会的公正,仍然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生根的”。“在人类相互残杀的时代,宣传合作,那是沙漠里的绝响”。有人说,乔治·桑仅仅是一个热衷于罗曼蒂克爱情的风流女子,那是不公允的。她不仅歌颂纯美爱情,她更有着对阶级,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并以自己的切身行动,投入到风云激变的政治斗争中。爱情又何尝不是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在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格调中,将社会主义和人类美好理想伴随其中,为爱情斗争的主人公正是作家本人为理想而奋斗的体现。

四、结语

从黑格尔开始,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取决于理念与形象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细细品读她们的作品,笔者感动于她们细腻的文笔,不俗的构思,更感动于她们那对世事,对大自然,对芸芸众生的那份热爱。比之奥斯汀,笔者对乔治·桑更多了一份敬意。

法国的文字,有薰衣草的淡淡清香,像普罗旺斯的花田,风吹过去,温暖整个夏天。她是女人,但不是一般的女人,是有着坚强生活信念,追求自由,追求,妇女解放,有着伟大理想的,走在时代前列,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女性。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女性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对《双城记》中对立特点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再次探讨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