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路,紧挨着黄河

2009-10-23 05:26
旅游 2009年10期
关键词:河灯黄河水羊皮

陈 淮

上个世纪80年代,滨河路的柳暗花明处曾是夜幕下兰州人谈情说爱的唯一场合。

直到1960年代,兰州市的大部分地区还是河岔、滩涂和湿地。仅雁滩一片有名的就有大雁滩、小雁滩、北面滩、南面滩、张苏滩、宋家滩……大大小小几十个滩涂。那时,站在皋兰山顶遥望雁滩,河网与滩涂可谓星罗棋布。后来开始“与河争地”,河道窄了,水流湍急,就又要修河堤,那河堤主要是沿着黄河的南岸修筑——就有了沿河堤的滨河路。几十年经营下来,如今的滨河路蔚为大观,成为兰州一大景观。

上个世纪80年代,滨河路的柳暗花明处曾是夜幕下兰州人谈情说爱的唯一场合。80年代,滨河路只是以中山桥为中心,向西延伸不超过500米、向东约3到5千米的范畴,号称“十里滨河路”。后来,兰州的市政建设迅猛发展,滨河路首当其冲,向西大举延拓,又修建了黄河北边的“北滨河路”,黄河沿岸也建成一系列供人们休闲、观赏的景观,如黄河母亲雕像、水车园、白塔山缆车站、兰州港、亲水台、音乐喷泉等等……如今的滨河路,有道是“四十公里黄河风情线”,今非昔比了。

黄河与兰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更早的已无可查,就说民国时期甚至到我小时候的1970年代,兰州市民们的生活用水主要靠直接从黄河里担水。黄河水含泥沙多,担回家的水先要撒些明矾末并搅动出旋涡,眼看那浑浊渐渐清澈,如此之后方能使用。近读民国时期从内地来兰州的记者写的西部游记,其中讲了当时有专事担黄河水卖的“水夫”。我小时候见的“水夫”已不用担子担黄河水了,而是用人力车载着汽油桶走街串巷,到居民院落再用担子、水桶将水送入人家。这种卖水的方式一直延续到街巷水站供应自来水时期,当然,卖的也是那清澈的从水龙头流出的水了。

旧时代,从兰州将货物及旅客运送到内地也有利用黄河漂流的,这就必需要用到一种西部独有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那时,传统的水路最远可到包头,然后以包头为集散地,再通过陆路连结内地。如此运送客人到北平(今北京)需三十天左右。那些操控羊皮筏子的“老大”兰州人俗称“筏客子”,从兰州顺流而下到包头,要经过无数的激流险滩,即使经验丰富、水性高超的筏客子也常常会船翻人亡。从包头返回兰州时,筏客子多数是将羊皮胎内的气放尽,打叠成包,挑担沿河步行,有时也会碰巧遇上顺路商队大车,就搭乘一段。如今在兰州黄河边的有些地方还住着一些祖辈曾做过筏客子的人家,其中个别人至今也还在吃着黄河里行船这碗饭,只不过服务对象已是那些游客,而年轻的筏客子的后人们手中操纵着的大部分是快艇,个别年纪大一些的筏客子,仍然守着一副羊皮筏子在黄河边的一些水湾河岔里招揽游客,那羊皮筏子也就得以继续流传下来……

古板木讷的兰州人除了守住黄河边的羊皮筏子,却没有想过以野性尚存的黄河来慰籍、传达对祖先亡灵的思念。或许是历史上的兰州黄河缺少平缓、清澈的性格吧,也可能因为闭塞而不了解外面的世界。随着时代的进步,时尚的兰州人知道了外地有放河灯的习俗,于是就联想到身边的黄河,张罗一番之后,轰轰烈烈地也放了一回河灯,莫问那河灯的来历,只要好玩就行。

猜你喜欢
河灯黄河水羊皮
巧断羊皮案
披着羊皮的狼
河中灯,灯上愿
中元节放河灯
两滴黄河水
这是天上的街市,还是银河的天灯?
披着羊皮的狼
包头市城市规划区承压水分质供水探讨
羊皮换相
SKALAR流动分析仪测定黄河水中的总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