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再见,南国

2009-10-23 05:26雷发林
旅游 2009年10期
关键词:骑楼桌子商家

雷发林

慢慢,和主人熟了,和其他的茶客也熟了。慢慢,就听到更多这个店所在的大同路的故事。

7点起床,去赴一场“茶桌子”之约。

虽然不记得那家茶店叫什么名字,好像也没有名字吧,几年前一个本地朋友带着去,说去目前厦门仅存的仍然使用木桌木凳的“茶桌子”了。店,从父亲时候开始,父亲走了,女儿接着。

店很小。大概十几平米吧!七八平米用来摆三四张桌子,大的坐四个人,小的靠着墙,只能坐一二人,人再多时,就只能摆到屋外的骑楼下,甚至是再边上的巷子里。三四平米的位置则有一柜台,里面卖有绿豆糕等当地小食配茶。不管多少人,都是一个开水壶,一个茶壶和四个小茶杯。

我更喜欢清晨的“茶桌子”。7点半到时,已经有不少人坐着喝茶了,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纸,一边聊天,而身旁的自行车车筐里还放有刚从市场上买来的菜。我喜欢一个人四个茶杯的感觉,依次倒满,然后一杯接一杯地喝,偶尔停下来,看看桌上小鱼缸里游动的两条小金鱼。

慢慢,和主人熟了,和其他的茶客也熟了。慢慢,就听到更多这个店所在的大同路的故事。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1926年,大同路开业,为纪念革命先行者“谋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而定名。

清末到民国初期,内武庙到鹭江道沿海一带是厦门岛上的圩集市场。大同路就坐落在这块宝地上。建成之后,如梧桐树枝繁叶茂,金巢引凤,各行各业商家争先恐后竞相入驻。新老店家招牌金碧辉煌,门面装修豪华,连看店、跑堂的店员,也成了攀比竞争的脸面,个个都是全身簇新的阴丹士林或黑蓝的府绸。生意越是炽热,人气越发鼎沸。

鹭江道至思明西路是大同路的西南段,如今商铺依旧密集,人流依旧涌动,但多数门面老旧衰败,经营的是二三流的家电,各种退出时尚行列的衣物或杂货,虽也色彩斑斓驳杂丰富,却已失去应有的光泽和风采,与曾经有过三十多年的鼎盛辉煌,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113号是永康成百货的三大间店面,斜对面便是102号,四大开间店面一脉相连,楼上楼下玲珑满目,这是当时最大的百货店南泰成。接着扎堆而居的同英、建成是最大的布店,还有众多可冠之为“第一”或“最”字的商家:福建第一家彩色印刷厂,由著名书法家罗丹创办的风行印刷厂;第一家独资裁缝店“老太昌”;第一家饼干厂——大中华饼干厂;最大的五金钢铁公司“三元钢铁”;最大的粮商“恒发粮店”……繁盛时期,岛内27家钱庄银楼有14家聚集在这里,典当同业公会也设在此处,足可见大同路当时商家贸易之盛和财产富庶的状况。

喝茶的阿公们说起当初商店里出出入入的名门淑媛、香闺绣女,我的面前似乎又闪现出当年的云裳攒动、轻音曼妙呢。

财富和高贵的气质也凝聚在建筑风格上。大同路是骑楼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街。骑楼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从南洋移植之后,呈现出浓郁的欧亚混交的文化特色。拱型的门楼,凸出的落地窗,楼面横梁上精美的雄鹰等雕塑,独具个性的立柱、窗楣、墙面造型和雕饰,既有中式古典的传统风格,又有欧洲文艺复兴式的变异。骑楼一楼多为店铺,二、三楼住人,柱脚旁则是随处可见的茶桌子。这种矮而简陋的四方小桌和竹凳,四面八方的衍生出现,也是当年蓝领市井的小资,连当时来厦大任教的鲁迅也为之倾情不已。

美人迟暮但风韵犹存。漫步其间,仿佛走进黑白电影的天然布景,难怪导演宁浩在厦门拍《疯狂的赛车》时,最满意的外景就是这一带。

猜你喜欢
骑楼桌子商家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打桌子
脏抹布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广州骑楼
商家告示不能打人脸
你用对“数字”了吗?
我给桌子“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