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需求扩大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

2009-10-27 10:22冯其云陈韶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23期
关键词:消费需求路径选择制约因素

冯其云 陈韶辉

提要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因此,探究国内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扩大内需已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消费需求;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

一、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

1、收入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需求增长举步维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下岗职工日益增多,消费品市场出现萎缩,农副产品价格跌落,农民负担过重,乡镇企业生产滑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减慢,收入差别大,消费需求不均衡。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接近0.7,已接近公布的警界线。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他们手中有钱,但已达较高消费水平,而真正需要更多地进行基础消费的中低收入者恰恰没钱,出现了“想买东西的没钱,有钱的却不想买东西”的现象。

2、未来预期因素。从收入预期看,伴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居民对未来收入上升持悲观态度,影响现期消费减少;从支出预期看,随着我国医疗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深切感受到过去那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会再有了。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增添了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使得个人收入与支出模式作出相应调整。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造成了储蓄倾向上升而消费倾向下降。

3、产品结构因素。由于各地重复建设,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趋同化,造成过度竞争,导致商品短缺与积压并存,资金、资源的紧张与浪费同在,相当部分社会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供给,造成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库存积压严重;而相对较高层次的需求量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不得不依赖进口。我国当前供需结构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结构的不适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结构升级滞后是制约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4、体制因素。有的单位“公款消费”现象带来隐形社会分配不公,造成巨额财税收入流失,对个人消费产生了巨大的抑制作用。一方面公私消费同归于一市场,公费替代部分私人消费的同时,由于其软约束而抬高了市场价格,使居民相对支付能力降低,它又具有浪费最大化的倾向,侵占了个人消费的社会资源。

二、推动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对策

消费一旦启动就会从社会生产的终端一步一步向上游产品拉动,进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那些产业关联度大的、生产链条长的消费品,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所以今后为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应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下大力气。

1、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政府要合理调节企业富余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和速度,走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针对社会分配中的结构性矛盾所带来的收入分配过分向财产倾斜、向权利倾斜,而不是在包含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平衡分配,既然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大于高收入阶层,那么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会更多地转化为消费。

2、切实发展消费信贷,实现有效消费需求。转变消费者量入为出,负债消费心理不踏实的观念,使人们意识到,消费信贷并不是盲目的超前消费,而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实行消费信贷,不仅有利于每个家庭,而且有利于将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积极开展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挥金融机构在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上的作用。开展以抵押为基础,扩大住房信贷;以分期付款为基础,鼓励耐用消费品贷款;以信用卡支付为基础,开展普通商品与劳务的信用消费等业务;加快发展租赁业,普及租赁消费等。

3、清除体制障碍,放松消费管制,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1)建立以个人商品化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消除公私消费不分的弊端,将“公有私用”转变为“私有公用”,如取消公务用车制,刺激私人购车等;(2)改革实物型分配制度。通过对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改变低工资高福利制,实现职工收入工资化、货币化,为扩大个人消费创造条件;(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尽快消除消费在新旧体制更替时期的不安定感,合理引导居民心理预期、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4、推广服务性消费,有效培养消费增长点。(1)启动教育产业。教育投入是效益最高的战略性投入,因为启动教育消费不仅在短期内可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长时间内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启动教育产业,拉动居民消费,坚持从区域实际出发逐步扩张的原则,以社会办学为主的非义务教育为切入点,重点在普及普通学校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低收入家庭子女进入义务教育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如助学金、勤工俭学等,并在教育上实施倾斜,重点扶持政策。(2)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推动小城镇建设,正确引导居民消费。在我国,农村市场广阔而有潜力,而要使农村潜在市场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创造适当的消费环境。一要科技兴农,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二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农民适当向小城镇集中,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积极培养发展新渠道、少环节、低成本、高消费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由此拓展消费领域。

(作者单位:1.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山东省莘县财政局)

主要参考文献:

[1]吉朝晖.关于增加消费需求的政策选择.企业经济,2005.2.

[2]江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思考.消费导刊,2007.10.

[3]魏杰.关于扩大内需的几个问题.财经科学,1999.1.

猜你喜欢
消费需求路径选择制约因素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