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兴趣的形成和培养

2009-10-28 07:01蒋汉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命题主体意识

蒋汉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指导作文很艰辛,学生写作文很头痛,这对矛盾长期困扰着作文教学,严重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十年来的作文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才是一帖治病良方。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作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由“害怕作文”变成“乐于写作”。

我采用的方法如下:

一、多读好文,引发兴趣。我经常组织学生订阅一些作文报刊,同时利用每周的作文课指导学生共同阅读,并且做好读书笔记。还让学生每人每周向老师推荐一篇好作文,老师再从中抽出3-5篇读给全体同学听,然后组织学生共同评议,这样会使学生逐渐对文章的好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作文兴趣大增。

二、利用一切机会诱发兴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一些值得我们去赞颂、去描绘的事物。然而学生受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生活往往不注意观察,我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一切机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并且认真思考,积累写作素材。

三、讲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深深感受到作文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成功的,学生由“怕作文”变成“乐作文”,由老师“让我写”变成“我要写”。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还要注意突破“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传统三部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1.作文命题,变教师统一命题为师生共同命题。

从教学实际看,凡命题合学生心意的,学生就爱写,而且容易写好。题出得不好,学生就不爱写,教学目标就会落空。因此,每次作文,我力争做到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搞统一命题。根据作文要求,学生讨论,集体命题。注重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写作“库存”。由于作文命题是师生共同协商的,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不出那些大而不当的“空题”、令人生厌的“老题”、无话可说的“死题”,因而打破了封闭式的“思维黑箱”。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己联系起来,因而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有个性特色,富有灵性。

同时,两课时的作文,一课时用来写作,一课时用来全班交流。因为要同大家交流,所以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口头发表,一种强烈的好胜心理和责任感驱使他们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力求说得不同凡响。除了口头交流外,我还组织学生把每一阶段的作文、读书心得、观察日记等自编成“自我优秀作文选”,进行同桌交流、同组交流、班内交流和班级交流。特别优秀之作还推荐到报纸杂志去发表。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2.作文批阅,变教师批阅为学生互改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师批阅,弊多利少,最大的弊端不在于浪费教师精力,延长作文的周期频率,劳而无功;而在于把学生摆在被批评的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因此,我改变了传统做法,而采取学生互改、自改之后教师抽查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处于主动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作文教学中就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和强化。具体做法是:每四人(作文水平优一人、中二人、差一人)组成一个作文自改小组。批阅时,由作者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其他三人对该文提出的批阅意见,有整体的,也有局部的。同时作者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表明写作的真实意图。可以互相讨论。最后,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别人的修改意见进行自我修改。教师每次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好学生上好评析课,使封闭性的教师独立工作的环节变为开放式的学生学习的环节,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的各抒己见的“学堂”,这就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作文形式,变单一为多样

生活是复杂的,人们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方式也不可能全然一样,因而作文形式也不能单一,而应丰富多样。在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开放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了只写书面作文的单一做法,而是既写书面作文,也练口头作文。特别是注意上好论辩课。论辩课,能使学生们在争辩中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状态,产生非辩不明、非吐不快、非说不可的强有力的写作态势。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去探究,去争论,去构思,去表达。口头作文从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现实发展主体,从而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了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命题主体意识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