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艺术

2009-10-28 07:01汤文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夏瑜榕树契机

汤文华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同于话剧演员的大段独白和曲艺演员的单口相声,它需要在不间断的交流中开展和深入,以完成预期的目的。因此,提问这种教学语言形式就尤为重要。提问最重要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因为思维往往是从“是什么”、“做什么”开始的。《论语》就大多是孔子和他的学生问答的记录。清人刘开著有《问交》一文,提出“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敢疑,非问无以广识”,虽然他讲的是治学之道,却也适用于我们课堂的双边活动。成功地采用提问形式的课堂,必定是气氛热烈活跃而和谐、师生相得益彰的一节好课。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内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切中肯綮、能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不过一两个,而且潜伏颇深,不挑不明。如教《药》时,引导学生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辛亥革命不彻底、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一思想主题时,可设问:“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一同为儿子扫墓,当夏四奶奶看见华大妈在看她时,她‘惨白的脸上为什么‘现出羞愧的颜色?”学生经过思考后,最多只能回答到因为她儿子埋在路的左边,而左边的坟地里都是埋着死刑和庾毙的犯人,所以她觉得丢人而羞愧。在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接近答案之后,再点出:刽子手康大叔毫无怜悯地砍下夏瑜的头,华老栓拿辛苦钱去买蘸了夏瑜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痨病,茶馆里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都不理解革命者的死,而夏瑜被抓恰恰是自己家族中夏三爷的告密,这些都说明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不发动广大人民共同进行革命的弱点。而此细节描写更使这一致命弱点暴露无遗——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死,居然认为儿子的死是可耻的!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挖出了小说深刻的内涵,其价值正在于此。

其次,怎样提出问题呢?简单地说,就是要用心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契机;创设情境、选择角度、变换形式和方法,用提问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把握提问的契机

同样一个问题,只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才能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而过早或过迟,或相应问题位置颠倒,都会破坏效果。如对《琐忆》一课,设计的问题及提问契机如下:问题1.本文开篇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提问契机:自读或泛读课文之后。问题2.哪几件事写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哪几件事写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态度?提问契机:具体分析几件琐事之后。问题3.全文的结构及组织材料的方法。提问契机:归纳主题思想时。

2.创设提问的情境

任何活跃的思维状态都在一定的情境中生成,当不具备这一情境时教师要努力去创设,设置看似矛盾的情境,最能引起学生之间或他们个人认识上的争论,这时提问是促进思考的最好办法。例如在《项链》的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惊人真相,将会在玛蒂尔德的心灵激起怎样的波澜呢?省略号意味着什么?

3.注意提问的角度

同样内容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有时换一个角度,就可以使效果不同。提问要努力寻觅最佳角度,力忌抽象、空泛、琐屑。有时不妨多设计几个角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比如学习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如果问:“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显得空泛,如果改成:“文章的标题是‘故乡的榕树,那么写作的意图仅仅是榕树吗?‘榕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问,就具体了,学生就会明白“榕树”是作者故乡非常有代表性的景观,它是作者思想的载体,青青榕树系着游子的悠悠思恋家园的深情。

4.研究提问的形式和方法

提问的形式和方法,不拘一格,以有效、高效为上。具体有“分类法”、“类比法”、“温故知新法”、“画龙点睛法”等,尽量体现“小”、“悬”、“趣”、“曲”的特点。“小”是指所提问题角度小,常常从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或课文中一字一句、一个细节发问,看似细节却牵动主干;“悬”是指设置一些“吊胃口”的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因势利导;“趣”即问题有趣味,幽默风趣,诙谐可乐,能调节课堂气氛;“曲”就是问题有时故意拐个弯儿,曲径通幽,既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又能锻炼他们的多向思维。

没有提问的课堂是僵化的课堂,是没有教学互动的课堂,是死水一潭,老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乏味。深入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夏瑜榕树契机
一棵榕树能成林吗
榕树
在博尔塔拉留影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尝试
盘面拉升暴发点与契机
失恋的好处
春天的回望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体会
榕树军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