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选材的能力

2009-10-28 07:01谢佳贵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选材事物作文

谢佳贵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写作文最为难的是缺乏材料。往往布置一篇作文时,他们总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的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学生为什么感到无材可取?问题就在于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能力有限。

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许多名家能够写出名著来,往往与本人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认识生活、观察生活、取材叙事的能力有关,中国文豪鲁迅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抓好学生选材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水平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不教给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的方法,不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作指导,很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培养学生选材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的做法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

观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也是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途径。作文是观察的整理与提高。观察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又可以为学生的作文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我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是:

1.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有一节观察课,我在学生面前放了一个较大的南方蜜梨,让他们说说观察所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个南方蜜梨,表皮橘黄,看上去真诱人。”观察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远远没有。我请一位学生拿一拿这南方蜜梨,他拿后补充说:“摸上去它有一点粗糙,掂掂分量,还挺沉的,估计有半斤吧!”我又请一位同学闻了闻南方蜜梨,他又补充了几句:“把它放在鼻子边,我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我忍不住咽下了口水。”最后我还请一个同学咬了一口南方蜜梨,他又加上这样几句话:“咬一口果肉,软硬适中,水分充足,细细咀嚼,开始觉得有点甜,稍后便感到像蜜一样香甜,味道可真不错!”通过这种形式的观察课,学生明白了,不仅可以用眼睛去看,也可以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摸,用舌头去舔。总之,只要能帮助我们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全身无论那一个感觉器官都可以利用。

2.选择合适的角度,广泛观察。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寻找校园的秋天。一个学生说他找到了秋天,那就是香气袭人的桂花。我问:“只有这一种景物能代表秋天吗?”于是学生们继续寻找,直到找全了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止。他们在校园大道上找到了飘在地上的落叶,在草坪上找到了枯黄的小草,在花坛上找到了盛开的菊花。回到教室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找到校园的秋天的,他们有的说:“边走边看。”有的说:“还可抬头看!”有的说:“还可以低头瞧!”我又稍作点拨,告诉学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静态事物。先看整体,大略了解事物的外部轮廓和形态,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对事物做具体观察,也可以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对事态进行观察,还可以按时间推移顺序,空间位置转换顺序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还有由表及里,有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只有观察有序,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很快领悟到应该怎样观察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3.抓住事物的特征,分清层次。在对事物的全貌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之后,我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把重点部分“局部放大”,抓住事物的特征,分清层次。抓特征,就是要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区别点;分层次,就是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仔细地、多角度地进行观察,使观察趋向精细化、具体化。比如,观察一个人,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特点。阿累在《一面》中对鲁迅外貌的描写就是仔细地、多角度地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深入、具体化的。重点展示了鲁迅很瘦,但很精神,头发直竖,胡须很打眼的特征。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鲁迅的精神,突出他那种斗志。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呢?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其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的文章生动,防止千人一面的现象。例如写雨,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小雨细无声”“大雨似珠帘”“暴雨倾盆下”,这些雨的不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提高了学生辨别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使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事物的个性来。

4.观察要从表象到本质领悟事物的深刻含义。作文指导时,我向学生明确指出,有些事物的含义不易领会,往往需要深入考虑、挖掘。也就是说,看待事物不能单看它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考虑它的实质。只有观察得深入,思考得透彻,才能写出思想深刻、富有新意的作文来。

二、引导学生在现实中选材

新一轮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相关的教育资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选材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每次作文事先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任务和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切切实实地去实践,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选材和写作训练。本学期,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五四青年节期间,我校举行了班级篮球比赛活动。借此机会,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一次写作训练。比赛前,我预先布置了任务,并讲明了要求,让同学们重点搜集场景、场面、篮球队员的表现及比赛过程的材料。由于我认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搜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材料,所以,大多数同学此次作文内容比较充实,描写具体而真实,写得较成功。

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应当要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引导他们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运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们各自的表象与本质。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五一黄金假期间,我布置学生利用这个黄金假期写见闻日记,要求他们深入实际,认真观察社会生活,寻觅题材。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内容丰富而思想深刻的日记。

引导学生走出作文选材的误区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要问题是要行动起来。当然,解决的途径是不胜枚举,以上笔者所谈只是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不过,只要我们执著地去探究,去追求,一定会为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选材事物作文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选材“碰头”好热闹
春天来啦(2则)
开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