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体会沉静与智慧

2009-10-28 10:15袁舒舒
出版参考 2009年17期
关键词:女孩子桃花赏析

袁舒舒

印象中第一次听到安意如的名字,是从报社里一个编辑的口中提及的。当时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让这个女孩子声名鹊起,对于覆盖在她周身的光环只让我对她有一层模糊的概念,古典女子,心思温婉细腻,热爱诗词赏析。

直到两年后,种种机缘下,我开始做她的责编,我才渐渐重新认识起这个带着点传奇色彩的姑娘。在现实中第一次见到安意如,心里会有一阵小小的惊叹,再来是些许的不知所措。这个看上去恬静漂亮的女孩子,依靠双拐行走,却笑得比谁都灿烂。“这是命运给我唯一的苦难”听她这样对人说起的时候,才感叹其生命的丰盛。认识之后才发现,她并不全是外界一贯想象的那种静静写字的江南女子,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着绝对性格的姑娘。

在接手编辑安意如的新书《美人何处》之前,她的作品一直给我一种华丽繁复的印象,才情相当,心境从容,远远观望像是一幅绝美的刺绣,无端就生出许多绵柔的情怀来。不得不说,有些人的确是为文字而生的。在如今被各种快餐文化充斥的图书市场上,诗词是太容易被忽略的东西。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阅读被逐渐冷落的时代。即便是这样,安意如还是用她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那些险些叫人遗忘的东西,以愉悦和感恩的心,以淡然和清醒的姿态凭吊着那些诗词歌赋,历代美人。

《美人何处》让我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走进安意如的世界。它不同于过去几年里的任何一部诗词赏析作品,它是一部从安意如自己的视角出发,关于对古今智慧型美女的赏析解读的散文。其中还特别结合了当下的一些美容时尚话题,教人读起来竟然有一种与闺蜜私聊的愉悦感。而那些历史中的美人们也不再那么遥远,她们的故事和心境在安意如的解读之下,渐渐生动起来,或悲或喜,都让人倍感亲切。整个编辑的过程中,从初稿到修订再到最终整合,经过了快两个月的时间。在稿子进入最后的编校时,安意如提出要进行最终一次的全文修订,这对于在出版时间上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考验。那些日子,虽然被红色的修订字符搞得眼晕,但心境却异常平和。想来一个作者这般爱惜自己的文字,如同一位母亲即将送爱女出阁,心心念念为其着想,无微不至。而我这个做嫁衣者,也被感动,生怕辜负了这些清丽婉转的书稿。

该书出版后很多人对这个封面夸奖不已,其实这个封面也对我们来说也是意外的惊喜。这本书封面的设计者余一梅,是安意如的好友。但由于出版时间的局限,编辑期间对于封面这出重头戏,一直是让我们最为担心的。第一稿的设计,其实并不让人满意,看起来有种迟暮美人的味道。焦虑之下,安意如淡定果断地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一直记得她安慰我说,相信我,再等两天,等第二稿。于是,就等来了你们手上这本若隐若现的折枝桃花。她对自己的定位一向非常清楚,尤其是自己的文字应当搭配怎样的封面,从我们探讨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出安意如的细心考量和巧妙的心思。内封上桃花的取意来自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同样也是起初“美人何处”这个书名的由来。上海书展当天,安意如身上的那件布衣成了媒体关注的一个点,白色上衣,肩头设计着一支桃花,跟《美人何处》的封面看起来如出一辙,相互辉映。这亦是一种机缘巧合,像是隐隐印证着一种注定。外封上采用的硫酸纸其实在一般的图书设计上并不多见,其一是在硫酸纸上做工艺很容易出错,其二在包装运输过程中也容易破坏纸张。这是最重要的两点。为此在选纸的时候也纠结了不少时日,经过反复的打样,跟色确认,再从几种不同克数的硫酸纸中选出最为适宜的一种,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加特别的是,考虑到全书的美观和其本身的古典韵味,内版上的页码,我们将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改成了中文字,这也就意味着每一页都需要技术编辑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上去。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这其中的工程可想而知。现在想来,《美人何处》倒越来越像是件工艺品,浓缩着许多人的心血。因为安意如本身对作品的严格要求,感染到我们每一个人。

尽管外界有着各种纷扰流言,安意如依旧谈笑自如地面对,沉下心来写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爱恨分明,酣畅淋漓。这就是为什么她的“死忠”粉丝还是那么多,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畅销。在编辑该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为安意如独特的视角而感叹这个女子的才情,在我眼中安意如不是老师,也不是评鉴家。但她却可以很容易就打动那些想要亲近古典文学却又不愿意接受刻板教条的读者。在时下许多人喜欢拔高一些东西的时候,她却反其道而行,她更看重本质上的纯粹。文字清丽婉转不说,这其中巧妙的联想和伶牙俐齿的评析就已经足够让人回味。而这本书对我而言,也不仅仅是值得女孩子们阅读的书,我更希望男性读者也可以静下心来品读这些故事。若女子能学到其中的智慧与沉静心态,男子能一探女子的内心世界,这将会是让人无比愉悦的事情。

猜你喜欢
女孩子桃花赏析
那个文科班的女孩子
清明,又见桃花红
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努力?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
桃花千朵惹蒹葭
贵在坚持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