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做数学 自主求发展

2009-10-28 10:15赵步新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合作交流

赵步新

摘要:数学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展现个性、表现自我的舞台,是他们人生发展的台阶。做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交流活动中,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用心去感悟、体验数学,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关键词:做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延伸拓展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实践”的实质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课堂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用心去感悟、体验数学。做为教师更应该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把孩子们从被动的“学数学”转化到积极主动的“做数学”当中。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做

1、 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好胜争强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要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就应该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和有效的学习机会,要创造人人都有自尊、都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宽容和善待“差生”;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方式、策略、水平的个性化的考查与评价,并及时给予鼓励;对知识、技能、能力的考试,可以设目标水平不同的几种试卷,供学生自主选择,变考试为学生自我挑战、主动进取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重要条件。简言之:好的情境应当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为使学生感受乘方意义并进一步认识指数在乘方中的作用,我让学生动手对折一张厚为0.1mm的纸,对折一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两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20次后,厚为多少mm?若每层楼3m高,对折20次后的纸,有多少层楼高?激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致,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注入了活力。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尝试做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一问题: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怎样截可使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可能是七边形吗?学生分小组,通过捏橡皮泥,切截,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切截几何体的知识和方法,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两学生在踢足球休息之余,发现足球是由白色六边形和黑色五边形的皮相间缝合而成,一学生数得黑五边形共12块,另一学生却总也数不清白色六边形到底有多少块,谁有办法能帮他算出来?在探索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你能用方程解答这个问题吗?通过设置问题串,使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建立猜想、交流讨论、用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计算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身边熟知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说”中做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1、提供学生乐于交流的话题

课堂交流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如:在《可能性》一章中,当提出“抛出的球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学生的回答有三种:(1)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会上升;(3)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大于每秒9.8KM时,也可以不下落。

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孩子们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交流中又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的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四、延伸拓展,引导学生“乐于”做

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去探索、去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创造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体验创造的成功,享受创造的愉悦,在创造性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在学生知道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个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在周围找到有关植物、数字、英文字母、京剧脸谱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作一幅以轴对称图形组成的主题画,为班级墙报添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你剪这个,我贴那个,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再一次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大脑是一只等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一只等待填充的容器。把课堂还给孩子吧!让我们的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更获得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把所学的东西都忘记的时候,能够“剩下的”更多。

参考文献:

1、《现代数学教育思想与数学教育》2002年刘锡园

2、《新课程标准》;

3、《数学活动之我见》北京师大郭玉峰。

猜你喜欢
合作交流
如何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唤醒倾听的耳朵,打开合作的心扉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