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片空间,让数学课堂更具活力

2009-10-28 10:15李玉荣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平面主体思维

李玉荣

摘要: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关键字:数学教学;参与;合作;创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树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环境和气氛,利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心里契机,给予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时间。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粗浅认识。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轻松活泼的气氛,积极的情感交流,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活跃状态,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如在讲《立体几何》第一节平面时,我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个部分,两个平面,三个平面将空间最多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最少分成几个部分?学生马上开始讨论,比、画发言相当积极,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率100%,那节课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教学效果好,有的同学课后还在讨论四个平面、五个平面的情况,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激疑与引趣,形成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

霍姆林斯基有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每门课程和教学特点,通过设疑,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传统教学采用“注入式”、“满堂灌”,过分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注重学生的参与,体现学生的发现,淡化教师向学生的奉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所创新。同时,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电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声音、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定义、定理、公式等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牢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四、通过启发联想,构思多解,逆向思维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不断灌输“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科学认识观,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特征,联想所学过的知识,类比以前掌握的解题方法去估计、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多解,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于是,通过联想与类比,此问题的解法简便得多,并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五、放飞学生,让学生体验探究实践乐趣

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自制立体模型教具,让学生认清图形结构,理解图形内在联系。在学了面与面平行后,让学生用刻度尺检查长方形工件的相对两个面是否平行,方法有那些?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六、触发主体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知核心的思维,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状态,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

总之,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兴趣,培养信心,还思维于学生,还主动发展的空间于学生,将创新能力融入学生的头脑之中,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通讯》2007、7《创设探究时机 培养创新能力》林婷

《中学数学》2008、1《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有学生的主体参与》袁保金

猜你喜欢
平面主体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