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对历史教学的思索

2009-10-28 10:15李敬华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学科历史课堂

李敬华

摘要: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庞大,又因为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不大,学生学起来总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历史老师的课堂需要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作者结合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联系新课程的相关教学理论,对历史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轻松愉快的掌握历史知识和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与研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研究与思索

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科目已有多年,但由于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认识不足——就是死记硬背条条框框,学习起来很难有突破;再加上近些年考试方式又是开卷,所以又把大家带入了新的误区——平时根本不看历史课本,就等考试时照抄照搬。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些不掌握基础知识,就想“盖高楼”的学生只能是中考时手忙脚乱,无从下手。这里我根据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多,且时间跨度大,各个知识点之间容易混淆,造成学生不能长久保持自己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比如,讲“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时,完全可以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典故;再如可以通过讲“问鼎中原”、“退避三舍”故事,加深学生对晋文公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同时又掌握了知识。不过,切记过多的讲故事,否则就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二、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古今联系,为的是鉴古察今、学史明理。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比如:讲到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对农村的影响时,我总是让学生温习“建国后的土改”,“三大改造对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的新知识,通过党的多次改革,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共产党的发展决策有一个更加全面公正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爱党敬党意识,很好的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在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的同时,还要考虑知识横向联系,一道中考题很可能是涉及到一本书,甚至是几本书,所以在讲一个历史事件时,要考虑同一时期的其他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便多角度解读历史。比如,讲二战德国实施海狮计划对英国进行狂轰乱炸时,要向学生提问“在同一时期中国发生了哪件大事?与二战是否有关?”;讲“正当中国大门要被列强打开时,西方是怎样的社会,为什么会造成不同的结局?”等问题。通过这样的归纳与复习,既能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体,深化教材内容的关联,又能启发学生的横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三、 变“死记硬背”为“激烈讨论”

历史课堂的改革,首先要从改变“一根粉笔进课堂,一位老师唱主角”开始,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利用讨论法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提起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比如,讲新航路开辟,教师出示问题“为什么开辟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意义?”组织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大家多运用所学知识 ,发挥想象,大胆发言,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两得。

四、注重历史知识的连贯性

针对学生年龄太小,学科知识点又太多的特点,我认为应该打破课本的顺序把历史上同一时期发生的事放在一块复习,让学生发现这些事件的异同点。分析比较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识记,知识就不会零散了。比如,在复习“春秋五霸”时,可以和“百家争鸣”放在一起,使学生把历史知识前后连贯起来,有利于记忆。再如,讲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学生很少有人记住,教师可以用“秦始皇灭六国远交近攻的方法”,在黑板或电脑上以地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学生就会很快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地图,便于记忆。

五、起爆激情,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正如新课改中提到的:起爆学生智慧的火花﹑起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的内在力量充分展现,唯有如此,课程才是学生的课程,学生才能主动探求知识,寻找历史当中的奥秘。在教学当中放开手脚,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真正的做到“以教师的教为辅,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真正的全面系统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可以设置一些趣味十足的活动,把历史知识学习迁移到课外。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倾听专家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写观后感;或者自己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人物传记,在伟大的人物身上发现闪光点,学会辩证的唯物的看待历史人物及事件。

以上这些是我在近些年教学工作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仅供参考。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定会在实践中找寻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希望我们每位教师都乘课程改革春风,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学科历史课堂
【学科新书导览】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